摘 要:現代“國際風格”快速地沖刷著世界。它所到之處,無一不是甩掉文化傳統,而以功能化、技術化、工業化重新打造著城市,于是產生了“擁擠”、“孤獨”、“隔絕”以及“千篇一律、令人厭煩”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這種現象導致現在世界城市正面臨著所謂的“特色危機”。本文以桃花江休閑廣場景觀設計為例,談談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地域精神的景觀設計方法。
關鍵詞:景觀設計;文化;精神
1 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情況
桃花江休閑廣場的設計結合場地的地質地貌和氣溫氣候特點。
在水文地質方面,廣場選址的所處位置屬于城市建設一類用地,工程地質條件較好,依據湖南省地震區劃圖,本區域地震烈度為六度地區,工程設計可不考慮設防。整個廣場處于防洪堤內,百年一遇洪水不會補淹沒。廣場的設計是依山而建,分兩層。既保留了原有地形特點,又適合當地的氣候特點。桃花江縣境地形地貌特點是山地偏多,平原地偏少。氣候特點是雨水充沛,水系發達,水資源蘊藏量較大。因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寒短暑長,熱足雨多,四季分明,光照豐富。故暴雨洪澇災害亦烈。廣場的地勢高差設計有利于降水的及時排除,消除積水隱患。桃花江休閑廣場的景觀設計還突出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特色。當地自然資源豐富,尤以楠竹為最,1996年被國家林業部定為“中國竹子之鄉”。溫家寶總理還題詞桃江縣為“楠竹之鄉”。廣場主題雕塑的設計就是以本地的竹為原型來設計的。主題雕塑由鋼管材料做成的一節一節的竹子構成,還有一龍形鋼條繞著竹節盤旋而上,是母親河——資江的代表。反映了本土特點,又蘊含著美好的喻意:“節節高升”和“蒸蒸日上”,展示了城市的風貌與精神,以及未來的發展形勢。
2 本土歷史文化的反應
我們如果想要“包容主義地”、“正確地”運用歷史,就需要廣泛注意參考當地的歷史原形;參考世界范圍內的原形;參考“遙遠的”和“較近的”歷史時期;全面探究歷史先例;批判地評價對先例的選擇和先例的種類等這些方法。桃花江也是一個有著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地域,因此我認為在廣場景觀設計當中也可以合理地體現出來。屈原——偉大的愛國詩人作《天問》于縣城鳳凰山下。唐代詩僧齊己、善卷,宋代兵部尚書薛昂、文學家蘇軾,明代江西巡撫郭都賢父女,清代兩江總督陶澍、才子肖大猷等歷史文化名人曾留下數千首吟詠桃花江的詩詞。享有盛名的“馬跡塘故事”為湘中獨有,已成功申報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這些歷史文化元素,都可以作為景觀設計構思的出發點,反映到設計中來。本案例應該遵從本土的自然和文化過程,歷史,場所的現狀問題和當地人的生活及休閑方式諸方面入手,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將景觀的藝術設計理解為解讀本土地域和場所精神的過程。桃花江休閑廣場也做了這方面的思考與與嘗試,比如,廣場主雕塑前方有一鼎形水池,代表的是楚文化和桃灑的資源與財富,等等寓意深遠的設計。
3 以人為本,遵循場所原則
在桃花江休閑廣場景觀設計中,有人性化設計的一面,也有不夠人性化設計的一面:一方面,廣場有專門適合年輕人,兒童,老人的廣場空間。還考慮了助殘道。廣場景觀的主體建筑是建立在山體之中的,因此也是一個地下建筑,里面設置一個兒童游樂場,每天晚上,到這里來休閑的家人都會帶著小孩到這里來游玩,兒童也有了一個獨立的休閑娛樂空間。休閑廣場音樂噴泉前面的硬質鋪裝地面即是一個露天的舞臺,早上,有老年人在這里進行鍛煉,打太極等等;晚上,音樂響起,廣場上的人們翩翩起舞……。廣場的周邊是大面積的綠化場地和生態綠地,較為僻靜,喜歡安靜的人們可以在這里散步或者聊天。休閑廣場也考慮到了助殘道的設計,方面殘疾人使用。也體現了人性化的一面。另外一方面,我認為休閑廣場內可增加適量運動設備設施。廣場缺乏一些運動器材和設施。人們雖然可以在廣場上跳舞,散步,但是休閑廣場是人們身心得以放松的一個地方,也是鍛煉身體的一個地方。
4 城市特性的彰顯
桃花江休閑廣場景觀設計結合場地的山地地形特點。廣場依山而建,分兩層,第一層是綠地和廣場噴泉,還有一些公共活動空間和私密空間,第二層是主題雕塑和親水環境設計。更為重要的是,利用地形的高差,設計了一個生長在地里的場所——兒童游樂場。市花和市樹代表一個城市的地域文化,也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植物。廣場景觀作為城市的窗口,栽種它們是必不可少的,景觀綠化配置也體現桃花江的特點。中心用于聚會的廣場空間為一扇形設計,取意于桃花扇,兩側花壇象征美麗少女的燦爛笑容,九個門飾構架代表桃花江奔向未來,噴泉音樂以《桃花江是美人窩》、《再唱桃花江》、《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具有濃郁桃江特色的歌曲為主。每天晚上七點,廣場就會有音樂噴泉,人們在廣場上翩翩起舞,甚是熱鬧。廣場兩側分別栽種了兩片桃林和兩片竹林……這些都體現了我們桃花江的城市特征。
5 可持續發展道路分析
在桃花江休閑廣場的景觀設計方面,如何用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來運用到設計當中去呢?第一,在創建生態環境方面的情況。休閑廣場景觀設計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綠為主。廣場需要較大面積的綠化,整體綠化面積不應少于總面積的25%。經過科學家實驗證明“大氣中的氧氣主要由地球上的植物提供,一棵樹冠直徑15米,覆蓋面積170平方米的老樺樹,白天每小時生成氧1.71公斤;每公頃樹林每天供氧10~20噸。”綠化覆蓋率每增加10%,氣溫降低的理論最高值為2.6%,在夜間可達2.8%,在綠化覆蓋率達到50%的地區,氣溫可降低將近5度。而整個桃花江休閑廣場的綠化率(包括水面)達到了52.5%。廣場上綠草如茵,樹影婆娑,一改以往水泥鋪地的呆板,營造出一片綠意與生機,成為桃江縣一處很好的生態綠地,市民身心再生的極佳空間。第二,在尊重環境,從地形出發方面的情況。廣場原來的地形是山地。因此,廣場景觀的設計是依山而建,分兩層,第一層是綠地和廣場噴泉,還有一些公共活動空間和私密空間,如舞臺和石桌石凳。石桌石凳之間是以綠化叢分隔開來,是為一天然的屏障。第二層是主題雕塑和親水環境設計。在主題雕塑的正面即是噴泉的上方,從這里,人們可以收山水勝景,攬天地入懷。更為重要的是,利用地形的高差,設計了一個生長在地里的場所——兒童游樂場。第三,在節能環保的理念方面的情況。運用當地材料和自然資源來融入到景觀設計當中。當地的材料能最大程度地適應當地的環境特征,如氣溫氣候等,便于廣場景觀環境的維護與保持。也節約了建造的成本與維護的成本。更加地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桃江縣位于湘中偏北、資江中下游,因境內有“夾岸種桃,桃花泛江而流”的桃花江而名。桃樹也是當地的一種常見植物。陶澍之子陶慧壽一首《桃花江》詩“江水浩無邊,桃花兩岸然,試問簑笠翁,何處是洞天”,道出了桃花江別有洞天的迷人景致。在廣場的景觀設計方面,也充分運用到了本地的植物,如桃樹,在廣場的周圍布滿了桃樹,到了開花的季節可以說是“竹香飄四海,桃花映九州”。其次,還有石灰石和水泥也是本設計當中運用到的當地盛產的礦藏資源。
總而言之,在生活方式日趨多元化的今天,景觀設計不再只是簡單的一塊草地,幾張凳子這么簡單,而是應該能夠滿足各種各樣的本土文化活動需要,能充分展示其自身的人性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