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倡導合作學習。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在探究式活動中體現這一先進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本文嘗試將微電影的創作作為一種新的美術探究式活動,結合我們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提出了讓學生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到微電影的一般制作流程中即主題定位、器材準備、進行拍攝和后期制作這一探究活動中。
關鍵詞:合作學習;美術教學;探究式活動;微電影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美術課程一方面不僅改革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改革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由于傳統的美術教學存在一些弊端,導致在教學方法上比較落后,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的引進發揮了集體教學的優勢。它既兼顧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又將教學集體性與個體性有效地融為一體,給予每位學生發揮自我的空間。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中,已廣泛地被教師們采納接受。本論文提出把合作學習運用到初中美術探究式活動中,以金華市十八中學微電影創作為例,其目的就在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變過去的“單純”的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性的探究式學習,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所謂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成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1]。目前較為公認的觀點是,合作學習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新的教學策略,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在德國以色列等國家也有試驗和推廣,并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盡管如此,在我國最早的教育文獻《學記》中,就已經有這樣的論點:“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可見,在古代,人們就己經認識到了合作、交往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美術探究式活動是指在初中美術課教學中,讓學生深入活動內容創設活動情景給學生以探究的機會,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誘發探究動機,采用觀察、體驗、制作等科學探究全部或部分過程,在學習中結合課本內容進行探究活動或通過課外專門的課題探究活動等形式,使學生能夠領悟美術的學科知識、情感態度的體驗和思考并通過合作與交流得出結論,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和習慣而采取的活動,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范疇,將社會作為大課堂的教學形式。
近年來,呼喚個性創新、強調自主探究已成為美術教學改革的主流意識,它是對參與模式教學的突破與揚棄,是教與學關系的一次質的飛躍。美術課是一個開放式的課堂,隨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以影像文化為議題開始設置在中學美術課
程中,而“微電影”在當前已經非常流行,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用身邊普通的DV在一分鐘內表達自己的想法,變形手法不限、創作理念多元。如果把微電影創作作為美術探究的活動結合美術課本的內容進行探究可能會激起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深化美術課堂。
微電影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微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數周)”和“微(超小)規模投資(幾千數千/萬元每部)”的視頻(“類”電影)短片,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制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制作微電影的一般流程為:主題定位、器材準備、進行拍攝和后期制作。不論是哪一個環節都需要整個制作團隊的相互配合。因此就需要學生能夠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整個活動的探究。
首先,主題的確定。由學生自主選擇初中美術教材中所選適合微電影教學的內容進而確定拍攝的主題。此主題由學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討論得出,教師在其中只負責需要指導改進的地方。
其次,器材的準備,同樣要集合團隊的力量。一般采用租賃的方式,也可以借用或者購買,器材的準備需有專門的人員負責跟蹤和保管。
然后,進行拍攝。拍攝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任務,使微電影的美學風格達成共識,統一創作思路。
最后,后期制作直接影響到片子的質量、觀賞感覺,后期制作人員要進行初剪、精剪、配音、配樂、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制作,讓整個片子流暢而不凌亂,并能夠帶給觀眾視聽結合的效果。因此,整個微電影的創作過程時時處處都是對制作團隊合作能力的考驗。
例如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第二課《土特產包裝設計》,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就是讓學生欣賞一些土特產的包裝設計,掌握包裝設計的構成要素,以及教學生制作一些包裝盒子,最后的作業要求是讓學生為自己家鄉的土特產設計一款包裝,如果只是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和知識的傳授,會覺得教學內容的單一,拓展不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能達不到最后要達到的情感態度上的目標。因此,在課堂中我先會讓學生了解包裝設計的基本知識,然后鼓勵學生走到生活中以課本里的內容為依托用微電影的形式展示出來,在微電影制作這一探究活動中這不僅能夠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學習以及接受知識的快樂,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在團隊中的合作精神。以《土特產包裝設計》課的微電影制作為例,首先,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微電影的作品讓學生欣賞,并讓學生了解微電影制作的流程以及拍攝的技巧;其次,對班里的同學進行分組,大致4~6人為一組,分組前要對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進行了解,以至于分成的小組成員能夠合理做到優化配置,組內成員的角色分配由他們自己討論決定;然后,每個小組內探究討論要進行拍攝的主題并寫出相應的具有故事情節的劇本,劇本要圍繞課本的內容進行編寫;接著,圍繞劇本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角色定位進行合作拍攝對已經拍攝好的小短片進行后期的制作,能夠給大家一個良好的視覺感受。最后是展示和評價階段,每個小組把已經制作好的微電影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大家一起欣賞評價,在評價時可以是小組內的評價,也可以是組組之間的評價,以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進行評價。老師可以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獎勵,例如某個小組微電影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就會給個優秀編劇獎等等,以此來增強學生進行探究的信心與興趣。
在整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就是起著誘導協調的作用,學生從開始探究的主題到拍攝然后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由他們自己按照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實施。與此同時,學生們不僅感受到探究的樂趣,同時對美術課本里的知識更加容易理解與掌握,從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合作學習的理念能夠較好的運用到初中美術探究式活動中指導教學。
參考文獻:
[1] 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2] 盛群力,鄭淑貞.合作學習設計[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