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鼓子秧歌具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了,主要的目的是用來慶祝的。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樂舞文化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民族之間的舞蹈,更加是源遠流長。鼓子秧歌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的風格,因此會流傳至今。本文主要針對培養鼓子秧歌的基本形態進行闡述,在基本的教學方面應該注意的技術問題。
關鍵詞:鼓子秧歌;基本形態;教學建議
1 鼓子秧歌的起源
鼓子秧歌最初流行于華北地區,屬于國家批準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上最出名的三次大遷徙主要促進了當地的漢族與其他的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在文化上,彼此之間也有了交融,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應運而生,舞蹈的風格不但具有漢族的成熟穩重,同樣還有少數民族的特色,集天下之大成。但是如今經濟文化的發展,鼓子秧歌的發展不容樂觀,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也相對反感,鼓子秧歌的傳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所以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維護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
具有特色的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是被人們這樣定義的,當所有煩人技藝進入歷史以后,歷史的大舞臺就會形成一種專門為了劇場而生的通俗舞蹈,由于各個通俗舞蹈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教材的規范應該受到重視,教師的教學水平的確定也是具有自己的獨特的特色,將這種世代發揚的技藝傳承下來。
在此之前,我們國家曾經派大量的人員進行考察,采集了許多當地的鼓子秧歌隊的主要人員的心里想法[1],并且與他們進行了多次的探討,研討的最終結果是將鼓子秧歌搬進課堂,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2 鼓子秧歌的主要表現形式
鼓子秧歌最流行的地方是大同盆地,在春節、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會進行表演,主要表演的地方有廣場、街頭等地方,人們會張燈結彩,彼此之間以鼓子秧歌為主要的娛樂方式,他們的主要的表演人物一般為水滸傳上的人物,各個鼓子隊和秧歌隊之間相互穿插,互相交流,大多數就是你來我往村與村之間相互表演,為各個村莊、各個秧歌隊之間創造一個不一樣的交流的方式。鼓子秧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舞步不離地,將不同的風格運用到每一個舞步中,鼓子秧歌的重點在于秧歌的力度,一定要更上鼓子的點,將鼓子與秧歌結合在一起,運用得當,使得鼓子后來能夠配合秧歌的節奏,也只有將鼓子的秧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夠達到真正的境界,使得每一個舞步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3 促進課堂上的鼓子秧歌的發展
通過大量的數據研究,雖然鼓子秧歌的教材的整理比較早,但是在一般的藝術學校無法學習到他的真正的深度和意義。鼓子秧歌進入課堂經歷了三個階段。
最初的時候是整理的階段,那時候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比較渴望將這些知識帶出家鄉,于是發揚了自己家鄉的特色,并且將其他感興趣的人員帶到自己的家鄉,以創作為主貼近人們的生活,真正的了解這一文化發展的內在的含義,并且將其與實際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的將鼓子秧歌發揚光大,經過這些人的不懈努力,終于鼓子秧歌被列入了國家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他們為鼓子秧歌的創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鼓子秧歌的發展的第二階段是第一批藝術生的招收,一些有著深刻情懷的人開始編寫相關的課本,以此來引領大家進行[2]學習,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到了現在我們還能夠找到那么寶貴的歷史書籍,由此,鼓子秧歌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時期,在這個階段整理的所有書籍全部被人設置為國家保護的書籍,他們也在不斷的傳授者這些知識,他們也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前進,通過對教材的建設和許多學者的共同探索,鼓子秧歌的傳承受到了最大的維護,以此也培養了一大批的傳承人,同時也推動了鼓子秧歌的相關理論體系的促成。
第三個階段就是停滯期,在老一輩的任務退休以后,學習鼓子秧歌的人越來越少,由于沒有后續的研究力量,造成了整個鼓子秧歌的停滯,相關書籍的完善也不再有人繼續,這種民間舞蹈一度處于消亡的狀態,這也成為鼓子秧歌沒有成為最流行的樂曲的最重要的原因。
4 教學的建設
教學上的具體的建設是教學形態轉變的根本因素,也是鼓子秧歌再次興起的關鍵因素,在課堂教學的設置中,應該引導學生去喜歡這門藝術,讓學生去整理這一堂課的學習重點,這樣就能夠將學生的自己的內心的想法應用到課堂中,還能夠將學生們的意見整理成一本書籍,這樣一是方便大家的查看,另一方面還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的積極性,后者是建立在學生對于這種文化真正的了解的基礎上開展的,可以讓學生對當地進行實地考察,這樣不但能夠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還能夠在學習的期間自行的創作一些作品,這種作品是由于自己的靈感而來的,能夠充分的把握內在的聯系,還能夠對傳承人進行采訪,在不同的原生態的基礎上,可以繼承前輩的深刻的理解思路,將谷子秧歌真正的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這樣他們不但是娛樂的工具,更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谷子秧歌的崛起的步伐也就大大的加大了。
鼓子秧歌的最大缺點就是動作太單一,想要融入當今的人們的思維中,必須要有創新的意識,只有具有這種創新的意識[3],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了鼓子秧歌的發展,這也就對現在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們有創新的能力,只有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的東西才能夠被廣大的人們所接受,將古老的鼓子秧歌與現代元素結合在一起,培養出一批新的繼承人,繼續弘揚和發展鼓子秧歌。
5 結語
谷子秧歌目前已經處于停滯期,想要再次發展起來,必須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教師注意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使得鼓子秧歌成為大家共同喜歡的一種藝術,也借此來不斷的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以最快的速度走向國際。
參考文獻:
[1] 于萍.舞蹈形態的學習[D].北京舞蹈學院,2009(8).
[2] 紫煥平,王寧.鼓子秧歌的生態學導論[J].文化藝術,2012(8).
[3] 韓美麗,江小文.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分析[J].文化傳統,210(4).
作者簡介:張哲,男,河南濟源人,本科學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