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間接性心理效應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天賦,會左右人們的思想甚至行為。它包括色彩聯想、色彩象征和色彩錯覺。
關鍵詞:色彩;間接性;心理效應
1 色彩的間接性心理效應的概念
色彩心理指的是客觀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觀心理反應。人的眼睛在不同波長的光的照射下會產生與之對應的色感,于此同時,亦會產生與之對應的心理活動。也就是說,當色彩刺激引起生理變化時,也一定會產生心理變化[1]。而色彩在知覺效應中產生的心理變化,也有個從簡單到復雜性的問題:由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導致的某些心理體驗,可稱為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應;當直感性心理效應在知覺中造成一種強烈的印象時,就會喚起知覺中更為強烈的感受,這種因前種刺激導致后一種更為深化的心理效應,我們稱之為色彩的間接性心理效應。前者的直感性心理效應更多具有客觀性,而后者復雜的間接性心理中更多地帶有主觀性色彩和特殊性味道。
2 色彩的間接性心理效應的內容
色彩的間接性心理效應包括色彩聯想、色彩象征和色彩錯覺。
2.1 色彩的聯想
聯想是色彩的間接性心理效應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心理學中也稱之為暫時性聯想復活。 人是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生物——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存在,對這個世界的經驗就是相互聯系、相互交叉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是在總結前人舊的經驗而獲取新的認識來充實自身。正如一個從來都沒有見到過藍色的大海、藍色的天空、藍色的房子的人就不可能把藍色與博大胸懷、成熟穩重等詞匯相聯系,就不可能對藍色的情感表達有著深刻的認識,更不可能把這種認識有序的儲存于頭腦中,成為記憶中的符號。相反而言,一旦我們的頭腦中將這種有關藍色的認識綜合,它并不會像具體實物和詞匯那般機械地相加,而是會引起我們內心的各種聯想,這種新的聯想所得出的認識將會超過事物本身的范圍,達到更深刻的新領域,并以新的、豐富的形式體現。如我們見到紅色聯想到紅旗、紅色的血液等,聯想到激情、熱情。因此,紅色就已經產生了一種新的近乎于象征性的價值和結構關系的特征——積極、樂觀富有張力。激情的、動感的、快速且充滿活力地運動節奏,是紅色給人的感覺。當再次遇到紅色時,這一切將被喚醒,成為創造新事物有效的組成部分和可能性。其他的色彩同樣如此。
對于色彩聯想的研究,學者們可以從自由聯想方面入手,但是這種不加任何限制的聯想對于統計數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更常見的是中外學者通過預調查而選定一定范圍展開研究。曾經有研究者準備了10張待研究的色卡和116張可能被聯想到的詞匯卡來進行調查。調查方式有兩種:A、先分別對各個被試者一一出示不同的色卡,然后讓其根據顏色發揮聯想并在選定的116張詞匯卡中找到最適合各個顏色的詞匯;B、先對被試者出示116張詞匯卡,然后再根據詞匯所表達的語義從而選擇適合的色卡。與A方式相反。然后通過數學工具對上述兩種調查方式所測定的結果進行統計,進而求出該調查群體所表現出來的穩態數據。如表1所示,是以歐洲人為研究對象,對10種色彩的首位聯想與次位聯想。
從表1上看,對于色彩的聯想歐洲人與中國人是相似的。可是由于自然風貌的差異、歷史文化習俗的不同,多多少少在色彩的聯想中還是有表現出些許的地域差異性。比如紅色,在中國,首位聯想應該更多的是燃燒、強烈甚至于暴力、革命。又如白色,中國人看到白色,首位聯想更多的會是死亡、悲哀、恐懼。純潔、無邪可能只是次位聯想。
2.2 色彩的象征
當色彩的聯想與某個社會甚至特定的文化發生關聯時,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社會觀念,這就形成了色彩象征[2]。但是由于受各地區的社會人文及自然環境的制約,所以在色彩象征語義的形成過程中,同一色彩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地域有著不一樣的色彩象征語義。如黃色,在我國象征帝王色彩、在委內瑞拉象征醫藥衛生、在巴西表示絕望中的奮斗等;如白色,在西方國家白色象征著純潔被用來制作新娘的禮服,而在我國白色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顏色,通常用來制作喪服,而新娘的禮服則用大紅色來制作,因為紅色才象征著喜慶。
色彩象征有時即使是處于同一時代、同一地域也會由于不同文化領域而產生不同的色彩象征語義。比如在我國的日常生活領域,紅色象征喜慶、革命;綠色象征生命、和平;白色象征不吉利;黑色象征死亡。可是如果這些色彩被納入京劇的人物角色中,又有著截然不同的象征語義:紅色象征忠心;綠色象征兇惡;白色象征狡詐;黑色象征剛正。
色彩象征,是最能表現色彩精神品格的設計元素,設計師通過色彩象征的應用能貼切而又真實地體現其應用這種色彩所體現出來的內容。比方說,在某些作品中色彩會被用來作為一個國家的符號或象征,此時,色彩已不是單純的客觀自然狀態,而是已經達到了人們的精神層面,也就是說,人們人為地將更多的內涵賦予給色彩,而不再是其本身所體現的簡單自然面貌。色彩所被賦予的精神內涵會自然而然地被人們聯想到,或者說人們看到某種顏色的同時自然而然能想到這是代表某一個國家。現代中國的色彩象征是紅色,因此,我們在它背后所看到的蘊藏的精神性意義可以說要遠遠超過紅色本身許多。
2.3 色彩錯覺
色彩錯覺指色彩在人視覺感受中產生的錯覺,屬于視錯覺中的一種。而色彩錯覺產生的原因一般來說有以下三方面:色彩作用產生心理的“聯覺”反應,經驗判斷產生視覺對象的感知誤差和外界環境因素干擾產生的錯覺變形[3]。而色彩錯覺又包括色彩物理錯覺、色彩生理錯覺和色彩心理錯覺。色彩的間接性心理效應包含色彩的心理錯覺,本文所闡述的色彩視錯覺指的是色彩心理錯覺。色彩聯想與色彩象征的特性與色彩視錯覺關系密切,將影響和加重色彩的心理錯覺。
(1)色彩的溫度錯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色彩的冷暖感并不是物理上的真實溫度感,而是人們的各種心理聯想和視覺經驗造成的。如我們看見紅色、橙色、黃色等會感覺到溫暖,看見藍色、灰色會感覺到寒冷是因為長久的經驗造成的條件反射——當我們在生活中靠近紅橙色的火光時、太陽光照射到我們的身體時,都會有溫暖感;而當我們站在灰白色的雪地里、漫步在蔚藍色的海邊時,都會有寒冷感。所以,我們把紅、橙、黃稱為暖色調,藍、綠、紫稱為冷色調,綠、黑、白、灰則稱為無彩色。
(2)色彩的輕重錯覺。色彩會產生輕重的心理錯覺既有直接因素又有間接的聯想因素。白色、淺藍色的物體輕飄,黑色、深褐色的物體沉重,這些感覺其實都來源于生活中的體驗。如看到白色、淺藍色讓人聯想到天上的云朵、泡沫、棉花,給人以輕的感覺,而接近黑色的深褐色、金屬灰色讓人聯想到巖石、鋼鐵。一般來說,色彩的輕重感主要取決于明度與純度。色彩的輕重感基本規律為:(重)黑>低明度>中明度>高明度>白(輕),(重)高純度>中純度>低純度(白),色彩輕重的次序排列為:白、黃、紅、灰、綠、藍、紫、黑。
(3)色彩的軟硬錯覺。色彩的軟硬感其實也取決于明度和純度,所以與色彩的輕重感有著直接的聯系。明度高的輕的物體色就能給人以柔軟的感覺,如白色、淡黃、淺藍會讓人聯想到質地軟綿的棉花、絨毛和霧氣等。明度低的重的物體色給人以強硬的感覺,如黑色、褐色、深灰色會讓人聯想到質地剛硬的鐵塊、鋼板和煤炭等。色彩的軟硬錯覺感是會直接影響到食品包裝色彩設計的選擇的。
(4)色彩的年齡錯覺。一般明亮素淡的色相、避免強烈色彩對比的色調,如粉、淺藍、淺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還在襁褓中嬰兒能享受到溫柔的呵護。而紅、黃、藍三原色組成的高飽和度色彩形成的朝氣蓬勃的色調則讓人聯想到活潑可愛的兒童、青少年。暗灰、褐色、暗紫這些對比不太強烈、素雅穩重的低明度低純度的色調會讓人聯想到中老年人。
(5)色彩的性別錯覺。暖色調的色彩如紅、黃、橙會讓人聯想到溫柔、嫵媚的女性,而冷色調的色彩如藍、綠、紫則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陽剛、大氣的男性。
3 色彩的間接性心理效應的重要性
研究色彩的間接性心理效應可以使色彩更好的運用到平面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繪畫藝術等當中。它尤其在包裝設計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可以表征產品本身的特征,令一方面,它也可以使消費者產生美好的感覺,從而引起購買欲和心理共鳴。因此,色彩在包裝設計中通常被稱作“包裝設計的靈魂”[4]。由此而言色彩的間接性心理作用應予以充分的重視,因為它對消費者的視覺乃至情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包裝設計所有因素中色彩是最富有變化性和創造力的一項,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們的色彩視覺感受,就能創造出多樣、個性、有趣的包裝設計。
參考文獻:
[1] 黃國松.色彩設計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2] 張憲榮,張宣.設計色彩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3] 張瑛.試析色彩環境錯覺原因及合理利用[J].河南: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4] 崔靜.包裝設計的色彩情感研究[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胡簡(1988—),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