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校擴招,有大部分沒有舞蹈與音樂基礎的高中生進入藝術院校舞蹈教育專業學習,基礎較差,雖然文化素質較高,但缺乏長期系統的藝術熏陶。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在舞蹈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因勢利導。
關鍵詞:舞蹈訓練;音樂素養;教學研究
1 傳統教學模式中音樂素質訓練存在的弊端與分析
(1)由于近年來高校擴招,有大部分沒有舞蹈與音樂基礎的高中生進入藝術院校舞蹈教育專業學習,由于入學時基礎較差,雖然文化素質較高,但缺乏長期系統的藝術熏陶與音樂訓練,對音樂的節奏、節拍、旋律、風格、性質等知之甚少,音樂的記憶力,節奏的模仿力,旋律的理解力等音樂素質極其缺乏,不能對某一段舞蹈音樂進行一般性音高模仿,缺乏節奏感,音樂感,在課堂學習或實踐演出對聽到不同風格特點的音樂過程中,不能迅速的領悟出音樂所表現出的節奏,旋律特征。
(2)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單一地講述訓練的要求,周而復始地糾正學生的錯誤,而對學生對音樂的把握是否正確、內心的疑問卻很少去了解,學生缺少思考和質疑的空間。同時,由于舞蹈形象直觀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與感悟力等內在因素的激發,重視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忽視了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從而束縛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只重視如何教會學生舞蹈動作的具體要求和動作要領,而對學生自身潛力的挖掘和對音樂素質的培養意識十分淡漠,為何這樣的動作要配合這樣的音樂,為何不同風格的民間舞蹈要選擇與其動作要求、民族特色、風格韻律相一致的音樂等等,在舞蹈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因勢利導。
(3)有些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音樂素質培養對提高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習慣于用數拍子來代替音樂伴奏甚至用拍掌、跺腳、敲擊等方法來代替伴奏音樂,幫助學生機械地數拍子,因為學生聽不出節拍而一邊做動作一邊大聲數出拍子,幫助其合準音樂節奏。其不知這樣做不但破壞了藝術創造的氣氛,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正常的學習情緒,而且使學生不主動去感受音樂內容與性質,培養使音樂性格變為舞蹈性格的能力,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地識別音樂的節拍,理解旋律的內涵,形成良好的傾聽音樂的習慣。就連每個訓練開始前的準備、動令、教學提示及動作過程中的提示語言,都應與音樂的情緒、節奏、速度相吻合,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接受、記憶能力,使其動作與音樂融合一致,感受到藝術上的極大享受。
(4)有些教師在編排舞蹈組合時,為了追求小節數的規整,或出于對組合編排的需要,要求伴奏教師隨意對音樂進行刪改,破壞了音樂結構的完整性,使音樂完全失去原有的風格與特征,支離破碎。舞蹈組合的編排,無論長短,都要和音樂的樂句、樂節、樂段相一致,無論何種風格的樂曲、其樂句、樂節、樂段的小節數,有的規整,有的則不規整,但都代表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與形象,因此舞蹈教師應尊重音樂的藝術規律,使組合與音樂的結合自然協調,否則舞蹈組合本身也失去了完整性,不能幫助學生對音樂在舞蹈訓練中的特殊作有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加強旋律記憶能力,從音樂中找到舞蹈動作表現的依據。
當然課堂中有些動作合不上音樂,可能是由于一些輔助或連接動作處理不妥,或學生對舞蹈動作的基本要領掌握不純熟,但不要因此為了遷就學生就把音樂進行肢解、拆分,而應把舞蹈動作嚴格限定在規定的音樂節奏、節拍、長度之內,始終不游離于音樂之外,做到舞蹈動作在音樂伴奏中自然流動,快慢有致。
2 提高音樂素質的針對性教學研究
(1)音樂旋律與舞蹈韻律的渾然一體,音樂形象與舞蹈形象的高度融合,使舞蹈通過音樂變成“聽得見”的藝術,使音樂通過舞蹈變成“看得見”藝術,也就是培養舞蹈專業學生具有較高音樂素質的最終目的。誠然,每個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與生俱來的樂感,并因人而異,但這并不意味無法在后天對其進行音樂感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對音樂節奏、旋律、風格的把握能力,對舞蹈伴奏音樂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領悟,從而使樂感在很大程度得到提高。
(2)舞蹈訓練和音樂素質訓練應是同步進行的,對學生音樂素質的訓練要緊密圍繞舞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并貫穿在訓練過程的始終。音樂素質教育體現在每天的舞蹈基本訓練教學當中,當教師在教授學生各種舞蹈技能技巧時,學生在音樂的旋律、節拍中進行舞蹈動作的練習時,教師對學生的音樂素質訓練也就潛移默化地開始了。在舞蹈教學中由幾十首不同節拍、旋律、風格的樂曲而組成整堂課的音樂伴奏,它不僅反映課堂訓練內容的民族特性,基本風格,還影響著學生的欣賞水平與能力,促進著學生表演個性的形成。比如說,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多年來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民間舞的教學體系,由于少數民族特有的表達情感與思維方式的獨有特點,其民族的審美觀念,精神氣質和風格韻律永遠是其不變的民族文化標志,其民族的審美標準和欣賞習慣也是由歷史發展的特定因素而所決定的,因而其民族風格也是沿襲不變的。比如維族舞蹈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身體各個部分與眼神的緊密配合,舞者的頭、肩、腰、臂直到腳趾都有一定的動作;蒙族舞蹈具有含蓄、舒展、雄渾、豪邁的特點,舞步輕盈、節奏明快;傣族舞蹈節奏比較平穩,但卻充滿內在的力量,靈活蕭灑,動作迅速多變,身軀和手臂舞出美麗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別具韻味。在訓練中,教師伴奏音樂的選擇必須鮮明的,充分地體現出其民族特征和性格特點,引導學生在訓練中體味不同民族的舞蹈動作伴奏音樂的風格、特征、韻律、民族特性、使其塑造出的舞蹈形象更具鮮明性、感人性,借助于音樂對民族舞蹈的聲音體現,環境氛圍的烘托與渲染,使舞蹈動作與音樂形象更好地融為一體,從而表現出民族民間舞蹈的巨大魅力。
(3)舞蹈動作是借助于音樂的旋律,節奏體現出來,舞蹈動作的連續,節奏的變化,情緒的表達都有賴于音樂,對音樂缺乏理解與把握,就會失去音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豐富內涵,藝術院校的舞蹈專業學生,一部分專業技能技巧掌握精湛,表現力豐富的學生可能走向舞臺,從事專業演出。但也有一天部分學生自身條件不突出,畢業后可能從事舞蹈教學工作或到機關單位的團委、工會、中小學、群眾藝術館、少年宮、業余培訓學校等部門工作,對于這樣的崗位來說,僅僅掌握舞蹈技能是遠遠不能勝任的,比如說在團委、工會要開展業余文藝活動,普通高校、中小學的音樂教師要教授樂理、唱歌音樂欣賞等課程,所以不能僅局限于對舞蹈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同時還要具備廣泛的音樂知識和較高的音樂素質,所以在舞蹈專業訓練中對學生進行音樂素質的培養,不但使學生對舞蹈技能的掌握和藝術表現力大大提高,同時也為今后的就業求職帶來益處,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競爭能力,而且符合二十一世紀“一專多能”的全面發展,復合人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作者簡介:梁鶴(197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葛宗男(1971—),女,吉林通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