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建筑業隨之發展,很多高層樓宇因為市場需要都要建筑轉換層。因為轉換層的構造繁瑣,其建筑不僅要按照建筑標準進行,還要使用特別的建筑技術,確保其建筑品質。文章主要講述了樓宇中轉換層的建筑要點,詳細分析了模板撐持、鋼筋銜接、混凝土的建筑以及防止裂縫出現等建筑工藝的方法以及品質管制措施。希望經過周全的科學掌控方法,確保建筑品質達標。
1 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重點
1.1 模板支撐系統
因為在建筑轉換層時需要大量的鋼筋配合混凝土,混凝土以及鋼筋本身的重量再加上建筑的重量都很大,所以轉換層中模板的撐持點設計在什么位置相當重要,要確保撐持體系能夠承擔全部重量保證建筑物的穩固。
1.2 鋼筋的連接和綁扎
轉換層的樓板以及梁需要的鋼筋數量多,主筋長,建筑密集,在梁柱匯合的地方需要的鋼筋數量更多,所以,怎樣建筑,確保鋼筋放置的數量和地點是鋼筋建筑的重點。
1.3 混凝土澆筑及裂縫控制
轉換層樓板梁和柱交匯的中心位置鋼筋盤根錯節,鋼筋和鋼筋之間空隙小,澆筑的混凝土會被阻擋,并且很容易就出現溫度應力裂縫,所以,混凝土建筑的重點是怎么才能確保混凝土澆筑沒有空隙并且不出現裂縫。
2 模板及支撐系統的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
2.1 高支撐體系設計
在建筑轉換層梁的過程中,每平方米最大能夠承擔九十二點五千牛,下面各個樓層的建筑產生的重力全部加起來要比建筑轉換層形成的重量小,為確保建筑安全,轉換層承載的垂直重量可以傳送到地基,所以轉換層和撐持體系是策劃的重點。通過技巧、成本的解析,可以采取鋼管腳手架設備作為轉換層模板的撐持體系。建筑轉換層的樓板使用剖面為十二毫米的膠合板進行組裝,方木背為五十乘以一百之間間距小于五百毫米。使用外徑四十八毫米,厚度在三點五毫米的鋼管進行搭設腳手架撐持。除此之外,在建筑第一、二、三層構造的時候,搭設的撐持設備要按照轉換層的要求進行,同時留存第三層的模板以及撐持架,建筑好轉換層之后,并且轉換層的強度符合標準之后,才能夠拆除模板。建筑的梁使用的底模和側模要使用剖面為十八毫米的膠合板,建筑梁側模豎直背方木面積五十乘以一百之間間距小于三百毫米,當梁高在二米二以及之上時,建筑的梁底模水平方向設定為50×100(h),之間間距在三米以下,方木之間的各距離在六米以下。梁模的撐持體系也是使用外徑在四十八毫米,厚度為三點五毫米的鋼管,按照橫截面大小搭設梁撐持體系。
2.2 框支梁支模
由于框支梁(h=2.2m)施工時產生的荷載很大,其下各層樓面設計荷載之和小于轉換層框支梁施工時產生荷載,故所有框支梁均采用“斜撐三角形鋼管桁架支模”的方案,將轉換層框支梁施工時產生的荷載傳給本層柱端1.5m范圍及下層柱端600mm范圍內,柱梁內相應增加Φ25ram抗剪鋼筋。
2.3 支模安全保證措施
在建筑開工前制定出專門的建筑方法,從結構管制、使用材料和建筑工藝方面開展嚴格掌控,在搭建好撐持體系之后,已經要對其搭建品質進行檢測,達到標準之后再開展下一步驟的工作。在灌注混凝土時,要隨時留意模板和撐持模板體系是否發生變化。在對轉換層的構造灌注混凝土時要建筑要迅速,大家的撐持體系要多,要一次澆筑好。一定要確保轉換層混凝土構造品質能夠符合設計的標準,同時還要穩固牢靠,保證建筑的安全性;選擇材料便利,減少建筑費用。
3 鋼筋的連接及施工技術的質量控制
3.1 鋼筋的連接
板鋼筋采用搭接接長,柱主筋采用電渣壓力焊接長,梁筋采用直螺紋機械連接方法,施工時按相應的規范要求執行。
3.2 鋼筋施工
由于框支梁的鋼筋需插入柱內1.2~1.5m(從梁底計),所以柱內混凝土必須待框支梁的鋼筋綁扎完畢方可進行澆筑,澆筑時應避免鋼筋移位和混凝土污染鋼筋。框支梁鋼筋綁扎時應先搭設臨時鋼管支撐,待柱混凝土澆筑完畢并拆除柱模后,重新搭設正式的框支梁支模架。梁寬≥850mm時框支梁除按設計要求配筋外,為保證鋼筋骨架在就位后的施工中不變形,須在梁上部下排筋下面加設Φ22≤200ram的橫向支承鋼筋支撐上部鋼筋骨架,并沿梁骨架兩側加設Φ22@100mm的斜撐垂直支撐筋。
把建筑時已經預先留出的剪力墻裝置好鋼筋后,要順著剪力墻兩邊的梁面以及板面各加設一根十通長的鋼筋進行定位,保證預埋的鋼筋不會因為對混凝土進行振搗時出現錯位的現象,并且在暗柱預留鋼筋的位置捆上三道以上的箍筋,確保預留的范圍不會發生改變。針對梁寬在八點五米及其以上的,由于梁本身的重量,如果保護層的建筑使用混凝土,會把混凝土壓碎,所以要使用直徑在二十五毫米長度在一米五的短筋作為保護層墊塊,按照豎直間距在十米以內,水平間距在三米以內的梅花形狀進行分布。
4 混凝土澆筑及裂縫控制技術
如果按后澆帶分為二個流水施工段組織施工,每個施工段均分二次澆筑混凝土,第一次澆墻混凝土,第二次澆梁板混凝土,各段梁板混凝土應連續澆筑,施工縫留于后澆帶處,其余地方不得留施工縫。
4.1 混凝土澆筑方式
混凝土澆筑可采用斜面分層布料方法施工,即“一個坡度、分層澆筑、循序漸進、一次到頂”。采用插入式振搗,每個混凝土泵配備5臺插入式振搗捧(3臺工作,2臺備用),分3道布置:第1道布置在出料點,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第2道布置在坡腳處,確保混凝土下部密實;第3道布置在斜面中部,在斜面上各點嚴格控制振搗時間、移動距離和插入深度。每個澆筑區域的振搗由專人負責,嚴防漏振。在混凝土凝固前進行表面二次振搗,以防混凝土表面出現收縮裂縫。在梁柱節點及明顯鋼筋密實處,除了按常規操作工藝認真施工外,必須針對其特點,選用Φ35nun振動棒配合振搗,來保證其密實度。
4.2 防裂施工技術措施
為了減少梁中心位置的溫度,在梁中心沿著豎直的方向裝置兩套環形降溫管道以及水箱返回管道,使用的管子直徑在二十五毫米,管道和管道之間的距離在五十厘米,澆筑好混凝土出現水化熱現象時,使用降溫管盡可能多的帶走散發出的熱量,減低其溫度。澆筑使用的混凝土摻入百分之十四點七五的粉煤灰替換原混合物中百分之二十的水泥,減少混凝土水化熱溫度,并且還有助于混凝土的和水性、減低水灰含量。加入適當的緩凝材料,加長凝固時間,水化熱溫度不會一次性的散發。
為了避免混凝土外層溫度降溫太快,內部水化熱現象嚴重,導致內外溫差大,在梁的底模以及側模處使用兩層塑料薄膜蓋上,作為梁的保溫層。根據試驗證明,在當地8月份的天氣中,灌注完成混凝土之后,膠合板內部和外層溫度差別在二十二到三十度。灌注好八個小時之后,在梁的附近使用1.2×1.2m(h)型號的磚堆砌進行包圍養護,使用溫水至少養護七天以上。
5 結束語
高層樓宇中的構造其內部建筑轉變平面使用功能,上下層采取不同的構造需要經過轉換層來調節,所以要掌握好轉換層構造的建筑品質是很關鍵的點,雖然建筑程序繁瑣難度很大,但是只要根據科學技術要求規范進行建筑,同時使用周全的科學的掌控方法,是能夠確保轉換層品質達標的。
參考文獻
[1]JGJ3-2002.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M].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建議[M].上海科技出版社.
[3]哩培林.建筑抗震與結構選型構造[M].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