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育適合乳酸菌飲料發酵的菌種:嗜熱乳鏈球菌和德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亞種,進行1∶1復配,經40℃、8小時發酵,pH值可達到4.1,滴定酸度可達到100°T左右;研究飲料制作工藝,采用高壓均質處理和添加復合穩定劑CMC45%、黃原膠35%、藻酸丙二醇酯20%;產品配方的組合為白砂糖17%、藍莓果汁0.6%、產品酸度0.40%、復合穩定劑0.30%。
關鍵詞:乳酸菌;藍莓;飲料
藍莓果實是一種營養保健果品。其營養含量非常豐富,其中除了常規的糖、酸和VC外,富含花青苷、SOD、食用纖維以及礦質元素。根據分析測定,每百克藍莓鮮果中花青苷色素含量高達163mg,蛋白質400-700毫克、脂肪500-600毫克、碳水化合物12.3-15.3毫克, SOD5.39國際單位。藍莓含有較多的抗氧化植物性營養素,特別是花青素,因此,藍莓的保健功效顯著,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以及黃斑部退化和白內障等退化性眼疾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藍莓也含有另一種抗氧化劑-鞣花酸,能夠封鎖促進癌癥生成的新陳代謝管道。藍莓并含有豐富的果膠,這種可溶性的纖維可以舒緩腹瀉和便秘;藍莓所含的單寧酸,則可以減輕消化系統的發炎癥狀。本研究篩選的藍莓果汁產自我國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森林保護區,由當地廠家制作成濃縮果汁,真空包裝,冷藏貯運,保證品質及營養價值。
乳酸菌飲料是將牛奶經乳酸菌發酵后,進行糖、酸比調配,口味酸甜可口,營養有益,深受青少年兒童喜愛。本研究是將藍莓與乳酸菌飲料保健功效有機結合,再結合先進殺菌工藝和灌裝技術,生產出的產品可在常溫下、無需冷鏈貯存,保質期達6個月以上,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市場銷售。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藍莓果汁:購買黑龍江大興安嶺產區。
全脂奶粉:蛋白質含量24%,購于新西蘭恒天然公司。
菌種:嗜酸乳桿菌、德氏乳桿菌和嗜熱乳鏈球菌,公司自有。
羧甲基纖維素鈉、果膠、檸檬酸等符合食品添加劑標準。
1.2 主要設備
夾層鍋,酸奶恒溫發酵桶,高壓均質機,飲料灌裝封口機。
2 制作工藝方法
2.1 乳酸菌菌種的選育
乳酸菌菌種包括乳鏈球菌和乳桿菌類。
實驗流程:
2.3 操作要點
2.3.1 乳酸菌發酵實驗步驟
①按照下面配方進行稱料配制待發酵奶基,總重是5000g,將全脂奶粉和白砂糖溶到水中。具體見表1。
②水化30min,條件是60~65℃。
③水化結束后進行滅菌,90~95℃,30min。
④保鮮膜封口,進行冷卻,使溫度降低到40℃左右。
⑤移至無菌室,進行稱重補水,分裝到5個滅菌好的容器中,每個總重為1000g。即按5個平行樣進行發酵實驗,取平均值。
⑥在無菌室內的超凈工作臺上接入自有菌種進行發酵試驗,中間抽樣測定酸度和pH值。發酵溫度根據不同的菌種選取各自的最適溫度,發酵時間暫定為24~72h。
2.3.2 原料處理
奶粉按10%用量,充分溶解后,加熱至93~95℃,時間為15~20min。白糖溶解后,煮沸5分鐘;藍莓果汁熱水分散均勻。以上原料需用200目過濾。其余原料熱水溶解備用。
2.3.3 乳酸菌接種及發酵
用冷水循環方式使奶液降到40℃,接入2%發酵劑,攪拌均勻后,啟動發酵桶恒溫發酵裝置。經過8小時左右發酵,用滴定酸度法檢測其酸度,達0.9%~1%,則可終止發酵。
2.3.4 調配、均質、灌裝、殺菌
加入無菌水、藍莓果汁、其余原料,水與發酵奶比例為1:3。調配完成后升溫至60~70℃進行均質,均質壓力為20MPa。灌注入塑料瓶中,密封。熱水殺菌,溫度為90℃,10~15 min。殺菌后冷卻至40℃以下。
3 結果與討論
3.1 乳酸菌篩選與發酵
本試驗的乳酸菌為嗜熱乳鏈球菌ST和德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亞種LB。
3.1.1 嗜熱乳鏈球菌ST發酵情況
圖1為ST發酵過程情況。ST在實驗室配置的發酵奶基中進行發酵試驗時,該菌在發酵4h時進入生長對數期,pH值和滴定酸度值開始迅速變化,10h時進入穩定期,pH值和滴定酸度值變化較小。在發酵試驗時,最終的pH值為4.0左右,滴定酸度值為103°T左右。
3.1.2 德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亞種LB發酵情況
圖2為LB發酵過程情況。LB在發酵奶基中進行發酵試驗時,該菌在發酵5h時進入生長對數期,pH值和滴定酸度值開始迅速變化,18h時進入穩定期,pH值和滴定酸度值變化較小。在發酵試驗時,最終的pH值為4.0左右,滴定酸度值為108°T左右。
3.1.3 LB/ST進行復配后的發酵試驗情況
圖3為復配后的發酵試驗情況。LB與ST進行1∶1復配,然后在實驗室配置的發酵奶基中進行發酵試驗時,該復配乳酸菌在發酵3h時進入生長對數期,pH值和滴定酸度值開始迅速變化,10h后進入穩定期,pH值和滴定酸度值變化較小。在發酵試驗時,最終的pH值為3.8左右,滴定酸度值為131°T左右。
結合乳酸菌飲料實際生產考慮,德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亞種LB和嗜熱乳鏈球菌ST進行1∶1復配時的發酵時間可選擇在8h,發酵終點時pH值可達到4.1,滴定酸度可達到100°T左右。
3.2 飲料穩定性的研究
乳酸菌飲料是多種營養物質組成的不穩定體系,由于蛋白質(氨基酸)上的氨基和羧基所帶有相等的正負電荷,結合時就會完全凝聚沉淀,導致乳酸菌飲料中分散乳蛋白粒子凝集沉淀。因此,關于乳酸菌飲料中懸浮粒的穩定性的探討也是一重要課題。
3.2.1 均質處理
按照斯托克斯定理,采用均質機對乳酸菌飲料進行處理,讓蛋白粒子微細化從而使得粒子沉淀得以控制,這是一種可以防止乳酸菌飲料沉淀的物理方法。當選用在15~20MPa壓力下和溫度控制在60~70℃時來進行均質,所得出的效果最為顯著。
3.2.2 合適的穩定劑的選擇
乳酸菌飲料中富含蛋白質和脂肪,在產品殺菌和后貯藏的過程中,體系中的脂肪會隨時間的推移發生上浮,蛋白質會發生大分子聚集產生沉淀,因此,出現溶液分層現象。通過添加適合的穩定劑解決此問題。具體見表2。
從表2中可得,采用不同的單一穩定劑會對產品口感和穩定性產生不同的影響,但效果都不夠理想,因此對穩定劑進行復配,通過研究復配穩定劑使用的比例為:CMC45%、黃原膠35%、藻酸丙二醇酯20%,產品口感適宜,6個月內無脂肪上浮和蛋白質下沉現象,獲得理想的穩定效果。
3.3 產品配方的正交試驗結果
本試驗采用以白砂糖、藍莓果汁、產品酸度、穩定劑用量為條件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L9(34)。
由表中結果可得,對產品口感的影響因素的順序為:白砂糖→產品酸度→藍莓果汁→穩定劑;最佳配方組合為A2B2C2D3,白砂糖15%,藍莓果汁0.6%,產品酸度0.40%,復合穩定劑0.30%。
4 結論
4.1 本研究選育適合生產乳酸菌飲料的菌種,最佳組合為嗜熱乳鏈球菌ST和德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亞種LB以1:1混合發酵,發酵時間在8h,發酵終點時pH值可達到4.1,滴定酸度可達到100°T左右,以此作為基料進行調配。對灌封后的產品應用熱水殺菌工藝,溫度為90℃,10~15 min。
4.2 針對乳酸菌飲料溶液不穩定性情況,應用高壓均質(15~20MPa壓力、溫度50~60℃)工藝并結合復配穩定劑。復合穩定劑使用的比例為:CMC45%、黃原膠35%、藻酸丙二醇酯20%;產品配方的組合為白砂糖17%,藍莓果汁0.6%,產品酸度0.40%,復合穩定劑0.30%。
4.3 按照本工藝方法,產品可達到以下的質量標準。
蛋白質≥1%,可溶性固形物(以折光計):16±1%,酸度(檸檬酸計):0.40±0.02%,菌落總數≤100CFU/mL,大腸菌群≤3MPN/100mL。產品保質期6個月以上。
參考文獻
[1]鄭建仙.功能性食品[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5.
[2]郭本恒.液態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孟祥晨,霍貴成.雙歧桿菌酸奶生產工藝的優化[J].食品與發酵工程,2003,29(11);35-40.
[4]GB/T4789.35-2003,乳酸菌飲料中乳酸菌檢驗[S].北京:中國衛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3.
作者簡介:楊炳坤(1967,12-),男,廣東省東莞人,助理工程師,大專,研究方向:生物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