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中間齒輪軸的熱處理工藝參數及裝爐方式進行研究,目的為改善熱處理后金相組織、提高表面硬度、縮短強滲階段與淬火階段的降溫時間,節約能源,降低成本。改進前熱處理工藝參數為920℃滲碳+830℃淬火+180℃回火,改進后熱處理工工藝參數為890℃滲碳+850℃淬火+180℃回火,分析可知:降低滲碳溫度可降低滲碳層的含碳量,減少滲層中殘余奧氏體量,增加零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提高淬火溫度有利于碳化物溶解和奧氏體均勻化,提高零件表面硬度。設計新工裝,改變裝爐方式,減小變形量。
關鍵詞:中間齒輪軸;滲碳淬火;硬度
1 中間齒輪軸結構及技術要求
1.1 中間齒輪軸的結構如圖1所示
1.2 中間齒輪軸的技術要求
中間齒輪軸在車間進行滲碳處理,工藝路線為:裝筐+前清洗+滲碳淬火+清洗+回火+檢驗+拋丸+校正+檢驗+轉工,其中滲碳淬火、回火影響零件技術指標較重要的工序
2 中間齒輪軸熱處理工藝及分析
2.1 熱處理工藝
為了改善中間齒輪軸的表面組織及心部組織,提高表面硬度及耐磨性,防止中間齒輪軸滲碳后校正工序產生裂紋,增加零件的使用壽命,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進行不同的熱處理工藝試驗,并對不同工藝處理后的中間齒輪軸性能變化進行研究。原滲碳工藝的強滲溫度選擇為920℃,強滲時間設定為55min,淬火溫度選擇為830℃,淬火保溫時間設定為30min,由920℃降到830℃所用的時間為160min。改進后滲碳工藝的強滲溫度選擇為890℃,強滲時間設定為100min,淬火溫度選擇為850℃,淬火保溫時間設定為30min,由890℃降到850℃所用的時間為70min。
2.2 兩種熱處理工藝對比進行理論分析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得出,兩種熱處理滲碳工藝生產出的產品的指標都在規定技術范圍內,但改進工藝后零件的性能有了顯著的變化,除了滲層降低以外,表面硬度、心部硬度有所提高,殘余奧氏體、碳化物等級有所降低。改進后工藝與改進前工藝對比分析如下:
2.2.1 滲碳溫度由920℃降到890℃
滲碳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碳在奧氏體中的溶解度、擴散速度[1],在高溫下碳化物聚集長大,導致晶粒粗大,使用壽命降低。鋼的加熱溫度越高,奧氏體中溶解碳的能力越大,滲碳層厚度就越大。一般情況下,滲碳層厚度增加會伴隨著滲碳層含碳量的增加,淬火后殘余奧氏體量也就增多,由于奧氏體有較小的比容,當表面層中殘余奧氏體量較多時,就改變了滲碳層中殘余內應力的分布情況使殘余壓應力減小,從而導致疲勞強度較低,耐磨性能差,降低零件的使用壽命。因此滲碳溫度由920℃降到890℃,減少滲層表面的含碳量,淬火后使殘余奧氏體的量與碳化物含量減少(分別由4及降到3級),晶粒比較細小,增加了表面硬度(由80HRA、81HRA提高到82 HRA、83 HRA)。
由于滲碳溫度降低,會使零件表面含碳量降低,從而導致滲層變淺,但本工藝試驗得到的滲層滿足設計圖紙的要求。
2.2.2 淬火溫度由830℃提高到850℃
滲碳零件經過淬火后,其滲碳層的組織應為高碳馬氏體、碳化物和殘余奧氏體。提高淬火溫度有利于奧氏體均勻化和碳化物溶解,從而使淬火組織轉變的更完全,表面得到更多的高碳馬氏體,減少的碳化物及殘余奧氏體,表面硬度由80HRA、81HRA提高到82 HRA、83 HRA,心部得到更多的低碳馬氏體,基本不存在鐵素體,心部硬度由30HRC、33HRC提高到32HRC、34HRC。
3 工裝分析
由于中間齒輪軸的工裝設計問題,使得中間齒輪軸Ⅳ齒的單齒跳動量經常超差,有時會造成零件返修或報廢。
3.1 對原工裝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原工裝在零件進行垂直裝爐時,因支撐孔設計問題,經常會造成個別中間齒輪軸的Ⅳ齒的單齒作為支撐點。在裝爐時即便操作者非常認真裝爐,使零件擺放非常垂直,但零件入爐時(用機械爪向爐內送零件時),也會有零件傾斜,使個別零件Ⅳ齒的單齒作為支撐點,造成熱后單齒變形超差。
3.2 改進后工裝使用情況
零件裝入工裝上時采用不用齒輪Ⅳ齒為支撐點,而是用軸的根部做支撐點。在保證零件的垂直擺放的條件下,支撐孔加臺階和縮小孔徑,保證了零件的穩定性,所以不會再出現零件入爐時零件傾斜現象,保證了零件始終垂直入爐、出爐。這樣可以使齒輪的Ⅳ變形量達到最小化。
4 中間齒輪軸工藝改進的經濟效益
經過以上分析可知降低滲碳溫度,提高淬火溫度,可以改善零件的金相組織、提高表面硬度,不僅如此,還可以節約能源,降低生產成本。
原滲碳工藝:中間齒輪軸從入爐升溫到920℃所用時間為150min,920℃強滲55min,920℃降至830℃用160min。
現改進后滲碳工藝:中間齒輪軸從入爐升溫到890℃所用時間為110min,890℃強滲100min,890℃降至850℃用70min。
兩種工藝對比可知:
工藝改進后每爐比原工藝每爐節省費用為:
升溫階段節省:(150-110)/60*100KW/h*0.71元/KW=47.33元
降溫階段節省:(160-70)/60*100KW/h*0.71元/KW=106.5元
原工藝每爐比改進后每爐節省費用為:
強滲時間階段節省:(100-55)/60*100KW/h*0.71/KW=53.25元
綜上所述:改進工藝后每爐節約為106.5+47.33-53.25=100.58元/爐
按年15萬臺計算,中間齒輪軸為單臺1件,一爐裝爐量為140件,則全年節約為
150000/140*100.58=107764.28元
5 結論與體會
5.1 通過對中間齒輪軸滲碳工藝的探索,了解到降低滲碳溫度,可減少滲層表面的含碳量,淬火后使殘余奧氏體的量與碳化物含量減少,晶粒比較細小,增加了表面硬度;提高淬火溫度有利于奧氏體均勻化和碳化物溶解,從而使淬火組織轉變的更完全,表面得到更多的高碳馬氏體,減少了碳化物及殘余奧氏體,表面硬度提高,心部得到更多的低碳馬氏體,基本不存在鐵素體,心部硬度增加。
5.2 重新設計工裝,改變裝爐方式,避免了因中間齒輪軸的Ⅳ齒單齒作為支撐點造成的跳動量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