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資源化的盲目擴張,加劇了自然資源的破壞力度和枯竭程度,加大了對人們居住環境的污染,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威脅。該背景下,筆者結合從業實際對該題展開了探討,筆者希望通過文章的研究,能為相關設計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城市公園;生態;原則;策略
在我國,城市公園出現的比較晚,直至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熱門城市上海、北京等地都相繼公布了將要建設或者移栽建設部分生態公園的項目,例如上海閔行區的環城生態公園、北京的媯水公園、中山市岐江公園以及成都的活水公園。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我國城市公園的建設也是方興未艾。近年來,城市生態公園建設逐步凸顯為生態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發展趨勢。
1 城市生態公園的界定與主要目標
1.1 城市生態公園的界定。要了解城市公園的生態優化,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么是“城市生態公園”。城市生態公園通常在地理位置上是出于一個城市的近郊或者郊區的位置,在公園設計或建設中,通過對于原有生境的保留、修復或再現,實現地域性景觀的構建,以局部生態系統的改進,促進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為目標。城市生態公園通常以現代科學技術活生態文化為主題,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較為注重自然生態與環境的保護工作,較為推崇熱與自然的和諧。
1.2 城市生態公園的目標。城市生態公園以生態保護為主要目標,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目標。這在園林發展史上而言,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方面,都是基于三大重要目標:
一是,保護生態環境。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是越來越嚴重,近年來相關的洪澇災害、山體滑坡等自然現象同時也是大自然的報復。因此,禁止盲目利用開發,強化對大自然的生態恢復成為全球都在關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一目標要在三個層面上實現。(1)公園生態系統層面。要依據項目基址的地理地貌、自然環境特征,形成合理的生態結構和自我維持能力的公園生態系統。(2)城市生態系統層面。公園本身具有改善城市污染的能力。通過對位置和規模的合理定位,可以在城市的生態廊道網絡中發揮更大的效益。它還是城市物種的保護基地和基因庫。(3)全球生態系統層面。公園生態系統的維持本身是低投入、低能耗。同時,整個公園的能源和材料的使用也是以保護全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為標準的。二是,提供適宜活動場所。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的需求也日益高漲,較為流行的休閑方式就是在風景區、園林成所的游憩。因而,城市公園要提供與游人適宜的活動場所,增加環境空間與人的互動性。三是,要營造優美的景觀。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美需求的提高,人們對于美的認識也在隨社會的發展在改變,在城市公園中,要通過景觀要素的構建和營造,創設優美的景觀,為人們釋放情緒、陶冶情操等創設條件。
2 城市公園的景觀生態優化規劃布局原則
作為生態城市、園林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園的布局要基于某城市的生態敏感性和起自然的地理環境條件進行,要從自然、社會、經濟、技術和環境協同作用的角度來合理布局城市生態空間;在利用相關技術手段對城市的生態系統進行保護的同時,要注重城市資源、地域資源、地域文化的合理運用與開發,進而實現“三大效益”的有效發揮。筆者認為,對于城市公園的景觀生態優化規劃布局,應遵循一下原則:
2.1 系統保護原則。系統保護即為保護的系統性。這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于生態系統建設的審視。我們在城市公園的生態規劃布局中,要關注城市生態系統的連續性、生態環境的體系性、生態資源的穩定合理性以及城市生物的多樣性;要對在建或擬建城市公園的原有生態綠地予以保留,對廢棄地進行修復,要通過相關技術手段盡可能的創設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生境空間,為各種生物的生存提供適宜于其健康發展的聲息空間。對于城市公園周遭的環境要盡可能不改變或少改變,以保證整體景觀的連續性和整體性,生態廊道的暢通能夠有助于動物找到所需的棲身場所。這一點瑞典“斯德哥爾摩”學派的景觀設計師做的很好,如20世紀四十年代泰格納樹林公園。
2.2 區域分異原則。城市公園的景觀生態優化規劃布局,要根據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工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考慮城市地域的生態敏感性以及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同時要結合城市整體規劃布局以及綠地系統規劃,合理劃定城市生態公園。
2.3 生態修復原則。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資源化的盲目擴張,加劇了自然資源的破壞力度和枯竭程度,加大了對人們居住環境的污染,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威脅,這些問題若得以解決,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導向,有的放矢的予以改善和維護。從近現代西方園林規劃設計的生態思想發展過程而言,生態設計思想先后出現了四種傾向,即:自然設計→鄉土化設計→保護性設計→恢復性設計。而我國傳統的環境保護以及古典園林造園手法中,就一直在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然而只是到了近現代,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極具提升,這種思想相對弱化和漠視。當前,在現有的科技水平和社會文生態設計思想對于深入解決城市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等問題,也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借鑒,具有較為深遠的現實意義。
2.4 留有余地原則。城市生態公園、布局要符合城市空間發展格局,確保城市未來合理的發展空間,控制城市合理的發展規模,避免城市無序發展。根據城市發展方向,可將未來城市發展備用地建設成城市生態公園,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在城市擴張時可調整為城市建設用地,既滿足了城市發展的要求,又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
3 城市公園的景觀生態優化的關鍵措施
3.1 保證必要的生態公園、建設用地。在編制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時,應結合城市的地域特征和生態現狀,統籌布局城市生態公園綠地,滿足構建生態城市建設的用地要求。如,美國城市環境的綠肺--紐約中央公園(圖2)。
3.2 保留和恢復城市自然生態綠地,構造城市特色。過去,城市建設不注重對城市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城市綠地布局按照“點線面結合”的傳統指導方針,使城市的景觀特色損失不少,“千城一面”比比皆是。而保留和恢復城市特定的地理區位、氣候特征、山脈、河流、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城市自然生態條件,是形成城市空間結構的外部條件,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礎。如,倫敦的Comely Street Natural Park。
3.3 均勻布局城市生態公園綠地,城市建成區和郊區生態綠地
按照“環、廊、楔、塊”的生態布局的指導方針,合理布局城市區廢棄地修復生態破碎化地區、城郊生態林區、環城綠化帶、楔形綠地、沿河湖濱水綠色廊道等城市生態公園綠地;在工業區與居住區,設立衛生防護林生態綠地;在河湖濕地整治建設時,要優先安排水源涵養林、城市通風廊帶和生物走廊;在公共建筑和生活居住用地內,盡可能結合自然環境,優先布局生態公園綠地;在城鄉結合部和城市組團間,可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布局城市環城生態廊帶和組團隔離綠化帶。通過塊狀、帶狀、楔狀等混合布局形式,構筑生態健全、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景觀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古新仁,劉苑秋,丁新權.基于生態恢復的城市生態公園建設探討[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王勝永,史冊.論城市生態公園的特點及建設[J].科技信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