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幾十年,來貯木場對小桿一直全部實行碼堆造材,而采用小桿單根造材質量會大幅度提高,但也會影響造材效率和加大材料消耗。現就阿里河林業局貯木場實行小桿原條單根造材與碼堆造材的效益進行對比,從而論證哪種造材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小桿價值。
關鍵詞:小桿原條;單根造材;碼堆造材;效益
1 生產試驗數據
2013年3月1日至3月20日,全部是小桿碼堆造材,原條數量是2867m3,生產成品小桿2404m3。
2013年3月21日至4月17日,全部是小桿單根造材,原條數量是 2720m3,生產成品小桿2290m3。
使用工具:大道牌手握油鋸,兩者造材的經濟價值比較見表1。
2 小桿原條單根造材與碼堆造材的效益對比分析
2.1 經濟價值對比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
小桿原條單根造材:綜合立米產值為870元/m3,800元以上高價材生產比例為90.8%,800元以上高價材立米產值為910元,4m彎次桿出材率為4%。
小桿原條碼堆造材:綜合立米產值為846元/m3。800元以上高價材生產比例為86.9%,800元以上高價材立米產值為905元,4m彎次桿出材率為9.7%。
兩者比較結果:800元以上高價材生產比例提高3.9%;800元以上高價材立米產值提高5.0元/m3;4m彎次桿出材率降低了5.7%;綜合立米產值提高了24元。
2.2 材料消耗對比分析
小桿單根造材作業,增加了鋸口,增加了油鋸使用頻率,肯定增加油耗。本文抽檢了三個單根造材組,對油鋸油料消耗分別進行了標定,三組30人,共生產成品小桿51.6m3,三道油鋸共計27個工時,消耗汽油12.68kg,機油3斤。折合人民幣為129元,機油折合人民幣21元,共計消耗150元。立米消耗2.9元/m3。
據統計,小桿碼堆造材立米耗油為2.53元。因此兩者比較,單根造材增加耗油成本為:0.37元/m3。
2.3 勞動生產率對比分析
經過標定,碼堆造材每組10人8小時造材30m3;而單根造材每組10人8小時造材30m3,勞動生產率比碼堆造材降低27%。如果每人每天按80元計算,每立方米工資含量對比為80×10/22-80×10/30=9.7元/m3。
2.4 經濟效益分析
小桿單根造材與碼堆造材效益計算:24.0-0.37-9.7=13.93元/m3。
綜上所述,小桿單根造材雖然增加了材料消耗、降低了勞動生產率,但由于提高了造材質量,提高了優質材率和等級品率,實現了合理造材,適應了市場需求,綜合效益比較顯著。
3 結論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采用的數據全部是內蒙古阿里河林業局的資料。由于阿里河林業局位于大興安嶺地區的東南坡,小桿的樹高比較矮,小桿彎曲嚴重,而且小桿的模擬價格不完全反映小桿市場的全貌。因此,希望讀者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從上述比較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小桿單根造材作業方式確實是提高小桿的造材質量,是做到合理造材、效益造材好辦法。它可以使有限的木材資源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
(2)小桿單根造材作業方式可以更多地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特別是可以按照客戶需求進行很好的量材、造材設計,使產品更適應市場,這對減少庫存,減少木材的變質降等,減少企業利益損失具有很大的作用。
(3)小桿單根造材確實降低了生產效率,在木材生產方面,效率固然重要,但效益更重要。由于木材產量的減少,林業工人往往忙閑不均,冬季忙的不可開交,夏季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從這個意義上說,小桿生產效率雖然下降了,但工人的工作時間長了,總收入增加了。
(4)可以說這種生產方式對企業、工人、客戶都有好處,一舉三得。
參考文獻
[1]樸世一,穆葉久.試論原條合理造材[J].森林工程,1999,(05):7-9.[2]劉少義,孟慶國,孟春.掌握根腐規律提高造材效率[J].森林工程,2002,(03):9-11.
[3]黃立波,門志平,高啟彬,畢德軍,王偉.原條檢驗方法的探討[J].森林工程,2001,(04):24-26.
[4]陳革.原條合理造材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J].森林工程,2001,(04):27-29.
[5]馬繼東,李淑紅,朱玉杰.原條量材設計中數據庫技術的應用[J].森林工程,2004,(01):17-18+39.
[6]馬繼東,李淑紅,朱玉杰.原條量材設計中木材等級的確定[J].森林工程,2004,(03):13-14.
[7]朱玉杰,李淑紅.原木產品質量管理模式的研究[J].森林工程,2004,(03):27-28+30.
[8]馬繼東,王立海.原條量材設計中基于OpenGL的交互技術的使用[J].森林工程,2007,(06):31-33.
[9]李永喜,董希斌.原條量材設計的“三技能”[J].森林工程,2008,(04):36-38.
[10]涂慶豐,陳金元,涂育合,吳承禎,洪偉.原條造材優化設計的遺傳算法[J].森林工程,1997,(02):17-20.
[11]蔡璐,徐麗萍,李建軍.試論原條量材設計的基本原則[J].森林工程,1997,(04):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