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飛快,使其能夠進行飛快發展的卻是比較低的生產力標準。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在我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之后,帶來的瀑布效應,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中國經濟;可持續性;重要意義
1 中國經濟具有長期持續增長的巨大潛力
第一,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隨著收入的增加,市場的潛在需求將逐步轉變為有支付能力的現實需求,對經濟增長產生持久不衰的拉動力量。
第二,我國居民的儲蓄率一直處在比較高的水平。勤儉節約一直存在我國人民傳統的思想中,就算是在收入水平不高的狀態下,也能夠把收入的一部分存儲起來,以便孩子上學使用、將來為自己養老以及醫療使用。存儲利息率高具有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是導致居民存儲量增多,降低消費;第二是,利息高,銀行中能夠調用的資金就多。
第三,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上千億美元引進了大批先進技術和裝備,在產業技術上縮短了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同時,大量外資企業的進入,也帶來了先進技術和設備。
第四,勞動力不僅數量多并且素質也在持續提升。在2004年我國從業人員的數量達到了七點五億人,工業從業人數占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二點五,服務業占總數的百分之三十點六,這里就能夠看出來第三產業的人數明顯比較少,同時農業的剩余勞動力仍然在一億人以上。伴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持續發展,農業的勞動力以及剩余勞動力持續向工業以及服務行業轉變,為工業和服務行業的前進準備了大量的勞動力。并且,伴隨著教育的改革,尤其是九年義務制教育、職業的培訓等,勞動力素質持續提高。
第五,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創新,能夠綻放出更多的新活力。從改革開放發展到現在以來,我國逐漸的形成市場經濟制度,下一步的發展將環繞著現在發展中出現的難題展開攻關。這一次主要是對政府部門的制度以及職能的變換進行改進。將更好的促進財稅制度、金融制度、國有資產管制的制度等改善。將設立更完整的市場機制以及法律機制。私營經濟將慢慢的打入以前禁止進入的行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壟斷行業、金融行業,在更加的環境中快速前進。這些制度的改進完善,一定會釋放出來更多的新活力。
第六,擴大對外貿易能夠對國內國外市場以及資源進行更好的使用。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投資范圍的持續增大,和國際市場的聯系更加密切,使我國能夠在更廣闊的國際商場中進行發展。能夠更大程度的分配我國剩余勞動力,對于我國缺乏的資源能夠經過國際市場得到補充。對外貿易的擴大能夠更有力度的支持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資源在我國封閉的經濟貿易中不能夠完全的挖掘出來,在經過和國際市場的共同合作中,獲得緊缺的資源,我國能夠更加快速的持續發展。
2 粗放型增長的不可持續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
自2003年開始的中國經濟新一輪上升期,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的良好局面。2003年和2004年,GDP增速保持在9.5%的高位上。同期居民消費價格分別上升1.2%和3.9%;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分別增長44.1%和36.0%;國家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4.9%和21.4%。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這樣一組參數,是難得出現和令人興奮的。
同時,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中潛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近兩年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等行業投資過快增長拉動起來的,也就是說,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推動的。近兩年的能源消耗總量分別增長15.3%、15.2%,經濟增長的能源彈性系數由1996-2002年年均0.21分別上升到1.61和1.6。投資彈性系數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比,由1996-2002年的年均1.44倍分別上升為2.92倍和2.72倍。這兩組數字充分說明,獲得同樣的經濟增長速度所需要的能源和投資大幅度上升。因此,這種粗放型增長注定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對一些重要資源的需求,如鐵礦石和氧化鋁等,遠遠超過了國內市場的供給能力,大量依賴進口也受到國際市場供給能力和運輸能力的限制。就多數企業來看,技術進步成為企業轉變增長方式的主要障礙,這就不能不使我們從體制、政策上尋找原因。多年來,我們強調技術進步,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口號上,并未落到實處。由于缺乏技術資源,因此當需要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時,就不能不選擇那些技術成熟、大量消耗資源的項目。
3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使用科學發展觀標準一定是在城鄉之間共同協作。城市和鄉村之間、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之間的距離應該適當的慢慢降低。因此,一定要頒發相應的政策,鼓勵支持農村經濟以及中西部發展中地區的前進。第一,改進城市和鄉村之間、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之間的市場體制,支持資本、新進技術、人才的自由轉移,將城市以及東部地區的資本、先進技術、人才和農村以及中西部地區的能源、勞動力聯合起來,在互相幫助中一起前進。第二,完善城市和鄉村、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的互幫互助一起合作發展的制度,充分利用城市以及發達地區的優勢帶動鄉村以及發展中地區的發展,城市中的基本公共設施都要進行支持農村發展的工作。對困苦地區開展定點幫助政策。引導東部地區對中西部地區進行對口支持的工作,開展干部交換、志愿者活動,支持大學生走向農村走向中西部地區進行帶動工作。第三,加強國民收入對中西部地區以及農村的支援。經過國家政策,指引社會資本更多的向農村以及中西部區域的投資。從1997年以來,經過國家發型的國債,對城市重點項目的投資,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城市的改革發展,但是農村的改革情況比較小。要指引農民經過自己的勞動,在國家的支援扶持下,經過自己的努力快速的改革農村發展面貌,保證全國八億農民在2020年能夠全部進入小康生活。要加強國民收入對發展中地區的投資,重點改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基礎公共設備,除了對農民進行減除農業稅,還要進一步減除農村中收取的各項雜費,對生活貧困的孩子減免教育費用,支援其生活費。進一步減小貧富差距。
科學發展觀標準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就要求在發展中要進行全面節約的戰略,創建節約型社會。最近節約的計劃是節約能源、節約水源、節約土地、節約材料。重點做好建筑材料、化工、冶金方面的資源節約,引導全社會進行節約,樹立節約意識。對于緊缺的能源提高價格,通過價格體現這種能源的寶貴,增加對空氣環境的治理,維護生活環境,建立和諧社會。讓人民生活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社會環境中。經過改進人民居住生活的環境,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通過深化改革,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通過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變為法律規定,形成鼓勵和懲戒的機制,引導經濟主體的行為。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使科學發展觀成為全體國民的自覺行動。
中國實行可持續發展道路對世界經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增,世界經濟中我國對全球的市場要求越來越多,成功的促進了全球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國經濟能夠穩定快速的發展,對全球的經濟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國的經濟出現了問題,那么全球的市場經濟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我國各界人民都希望能夠和支持中國發展的朋友一起保護中國市場經濟能夠長期順利穩定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