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路的建設對沿線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但又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其生態環境。商鄖路在建設過程經過了沿線幾條河流。文章在簡要介紹商鄖路工程和周圍地表水環境的基本情況后,分析公路建設對地表水環境的影響,并提出對地表水環境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公路;地表水;環境影響;保護措施
1 商鄖公路工程概況
商鄖公路全段位于商洛市商南縣境內,路線起于商南縣城接312國道,途徑青山鎮、湘河鎮、魏家臺鎮,終止于趙川鎮界牌埡,連接湖北鄖縣的省道S230。2014年上半年正式開工建設,2016年建成通車,為期兩年。路線全長92.22km,共設大橋1座、中橋10座、小橋13座、涵洞141道,短隧道3座共計800m,平交11處。K0+000~K6+000段,K6+000~K54+220段和K54+220~K92+220段設計速度分別為60km/h,40km/h和30km/h。
2 地表水環境概況
路線全線沿丹江流域布設,所涉及的主要支流有縣河、湘河、滔河。
2.1 丹江:在商南境內丹江干流全長89.5km,集水面積1743km2,總落差192m,平均比降1/500。丹江在洪水期水深5m~5.5m,河寬100~200m,常水期水深1.5~2m,河寬40m~60m。枯水期水深0.5m~1m,河寬25m~40m。
2.2 縣河:全長46km,總落差635m。按河谷地形及資源特點,可分為兩個河段:河源至縣城為上游峽谷段,長約20km,山高谷深,河床狹窄,總落差455m,平均比降2.28%,兩岔河口以上的東西北山支流常流量均小于0.1m3/s;縣城至河口川道段,長26km,落差180m。
2.3 湘河:是丹江的一級支流,全長46km,集水面積232km2。由3條支流匯合而成。3支流中以冷水河最長,水量最大,應視為湘河主流,其它兩條支流為小湘河和泊河。
2.4 滔河:在商南縣境內全長51km,總落差約490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83m3/s,白巖河口以上,枯水流量約0.5m3/s,白巖河口以下至趙川區,枯水流量約1.0m3/s。
3 公路建設對地表水環境的影響
3.1 施工期對地表水環境的影響分析
3.1.1 建筑材料運輸與堆放影響分析。路基的填筑以及各種筑路材料的運輸等均會引起揚塵,這些塵埃會隨風飄落到路側的水體中,尤其是距路較近的水體,將會對水體產生一定的影響。瀝青、油料、化學品等施工材料如保管不善,被雨水沖刷而進入水體將會產生水環境污染。
3.1.2 橋梁施工影響分析。橋梁施工期對地表水的污染主要來自施工作業的生產污水。商鄖公路橋梁下部為U型臺擴大基礎構造,施工作業引起的生產污水包括橋梁建設過程中的鉆孔污染水和含油污水。在橋梁上部結構現場澆注工藝過程中,要使用大量模板和機械油料,如機械油料泄漏或將使用后的廢油直接棄入水體,會使水環境中石油類等水質指標值增加,造成水體質量下降。
3.1.3 隧道施工影響分析。公路隧道施工期生產廢水主要來自:施工作業開挖、鉆孔、連續墻維護結構和盾構施工產生的泥漿水,隧道爆破后用于降塵的水,噴射水泥砂漿從中滲出的水,拌合過程和預制場中排出的廢水,以及當有隧道穿越不良地質單元時,產生的涌水混合泥漿水,和基巖裂隙水等。公路隧道施工廢水的主要成分有巖屑、泥漿、有機處理劑、無機鹽等。這些施工廢水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水體質量的污染。
3.1.4 施工營地生活污水影響分析。生活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員就餐和洗滌產生的生活廢水及糞便污水,主要含動、植物油脂、洗滌劑等各種有機物,這種有機廢水直接排入水體會造成水體有機污染,水體富營養化。
3.1.5 混凝土拌和站生產廢水影響分析。混凝土拌合站主要用于路面工程基層水泥穩定碎石的拌合,在混凝土攪拌過程過程中會有廢水產生,混凝土拌和站生產廢水排放特點為懸浮物濃度高、水量小、間歇集中排放,生產廢水偏堿性,這種廢水排入水體會造成水體污染。
3.2 營運期對地表水環境的影響分析
公路路面徑流是具有單一地表使用功能的地表徑流,所含污染物與車輛運輸及周圍環境狀況/污染物來源于車輛排氣、車輛部件磨損、路面磨損、運輸物灑落及大氣降塵有關,主要成分為固體物質、有機物、重金屬、無機鹽等。影響路面徑流污染強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降雨量、降雨間隔時間、路面污染物沉降量等。公路所在地氣候溫潤,但冬季降雨較少,且缺乏路面徑流實測資料,參考西安市西臨高速公路多場降雨路面徑流污染物濃度實測結果可以得出商鄖公路路面徑流水質超過了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要求,如直接排放會污染水體。
4 地表水環境保護措施
4.1 設計階段的保護措施
施工圖設計階段應充分重視保護地表水水質。對臨河路段橋梁下部結構設計中,應按相關規范明確規定鉆渣等廢棄物不得直接棄入地表水體,并對鉆渣進行必要的處理后用于筑路或運送至指定的棄渣場,避免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水環境污染。
4.2 施工期的保護措施
4.2.1 施工材料如瀝青、油料、化學品不宜堆放在河流水體附近,應遠離河流,并應備有臨時遮擋的帆布,防止大風暴雨沖刷而進入水體。在路面施工時,首先避免雨期施工產生瀝青廢渣,施工中及時碾鋪,防止沖刷,嚴禁將瀝青渣沖入河流。
4.2.2 橋涵樁基礎工程盡量選在枯水期施工,避免在汛期、豐水期施工。
4.2.3 隧道施工應采取以下保護措施:①對于隧道進出口排水,施工期在隧道洞口設置沉淀池作為基本處理手段,增加隔油氣浮處理設施,將懸浮物和石油類混凝沉淀,對pH不滿足條件的可調節pH后排放。②襯護用料的選取和處理過程可能產生施工廢水和施工營地會產生生活污水,應按一般拌合站和施工營地的污水處理方式進行處理。③隧道施工和路塹施工爆破應選用安全無毒炸藥,并嚴格按標定的最佳操作條件施爆。
4.2.4 施工營地應采取以下保護措施:①臨河路段施工生活污水禁止排入河流,生活污水排入旱廁,經過漚漬可用作農肥。②施工管理區生活污水采用化糞池處理,經漚漬、沉淀、消毒后用于耕地灌溉或農肥;生活垃圾要集中處理。③臨河路段施工營地周圍應設置截排水溝,避免施工營地范圍內的地表徑流排入河流。
4.2.5 施工料場、預制廠、拌合站等選址應設置在遠離居民區并距其下風向300m以外,盡量遠離居民區。預制廠、拌合站生產廢水應先經沉淀池處理后回用。
4.3 營運期的保護措施
4.3.1 嚴禁各種泄漏、散裝超載的車輛上路,防止公路散失貨物造成水體污染。
4.3.2 對運輸危險品車輛實行申報制度,批準后對運輸有毒有害物質的車輛全線進行壓運。對運輸危險品的車輛,必須嚴格監控。一旦發生惡性交通事故,迅速從聯接通道疏通車流,并緊急搶救,在暴雨及霧天禁止運輸危險品車輛上路。
4.3.3 設計完善的路面徑流收集系統,將路面徑流引入路基排水溝和蒸發池,防止沿線河流受到污染。
4.3.4 對跨越河流段和距離河流較近的伴行路段路基兩側設置集水池(事故池)共40個,路面排水經兩側排水溝匯集后引入沉淀池中,起到沉淀、蓄毒作用,禁止直接排入河流。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商鄖公路的建設對周圍地表水環境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項目在公路設計、施工和運營期采取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將大大減少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趙劍強,邱艷華.公路環境影響評價中幾個水環境問題的探討[J].交通環保.2004,25(2):1-4
[2]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面水環境HJ/T2.3-93.
[3]商南縣城至鄖縣界二級公路改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R].陜西:長安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2013.
作者簡介:李勝濤(1987-),男,漢族,籍貫:河北唐山,學位:長安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居環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