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垃圾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突出問題,文章通過對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現狀進行分析,得出一種適合中國城市發展的新型垃圾處理模式,以有效推動中國城市垃圾處理,提高城市生活環境質量,推動城市和諧發展。
關鍵詞:城市垃圾;處理模式;研究;分析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城市垃圾已經開始成為影響城市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問題,因此多種城市垃圾處理模式與技術開始出現,包括焚燒、生化、填埋等[1],且這種模式與技術不斷成熟。近些年以來,研究城市垃圾綜合處理已經成為世界垃圾處理的最新發展方向,也成為城市垃圾處理發展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的為相關管理部門決策與垃圾綜合處理系統構建提供思路,文章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中國城市垃圾處理模式。
1 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
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是以實現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為總目標,采用多種管理技術與方式構建的較為合理的垃圾處理工程。從廣義上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是指垃圾從源頭上收集到末端的處置的整個過程;從狹義上講,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場所內,運用多種具有相互關系的處理方式,形成相對獨立的垃圾處理系統。
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理念從其最初建立開始,經歷了從傳統單一處理到組合處理、從末端處理到源頭控制、從等級發展觀念到動態發展觀念、從孤立的系統到開發的系統四個發展階段[2]。
2 國內外垃圾綜合處理現狀
首先,國內方面城市垃圾綜合處理主要是借鑒發達國家的垃圾管理與環境整治經驗,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出臺一系列相關的城市垃圾處理法律規范,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垃圾管理與處理水平,進而促進了城市垃圾綜合處理研究與實踐的發展。
其次,國外發達國家憑借科學系統的廢物管理規范,依托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推進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將垃圾中可以直接回收利用的納入到資源循環的整個過程中,并借助多種綜合處理工藝與設備,以最大化的實現城市垃圾的綜合處理。
3 城市垃圾綜合處理分類
第一,現階段,中國城市垃圾綜合處理基本分類主要按照過程、對象、特性與位置四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首先,按照過程進行分類,其類型主要表現為全過程管理型與末端處理型;其次,按照對象進行分類,其類型主要表現為混合垃圾處理型與分類垃圾處理;再次,按照特定進行分類,其類型主要表現為多元組合型與功能拓展型;最后,按照位置分類,其類型主要表現為集中布置型與區域布置型。
第二,目前中國城市垃圾綜合處理的組合模式系統內部各部分的處理技術需要根據處理應用的順序進行安排,包括垃圾前處理、中間處理、后處理與最終處理四部分。這四個步驟的主要處理技術包括垃圾填埋、生化處理、垃圾焚燒與垃圾分選回收。這幾種處理技術進行不同組合,可以得出城市垃圾綜合處理系統的大致10個基本組合模式,分別為:分選與填埋、分選與生化處理加垃圾填埋、分選與垃圾處理及填埋、分選與生活處理加垃圾焚燒和填埋、無機垃圾分選與殘余物和有機垃圾的填埋、有機垃圾的生化處理與殘余物和無機垃圾的填埋、可燃垃圾焚燒與殘余物及不可燃垃圾填埋、有機垃圾的生化處理與無機垃圾分選及殘余物的填埋、可燃垃圾的焚燒與不可燃垃圾的分選以及殘余物的填埋、有機垃圾的生化處理與無機垃圾的分選和可燃物的焚燒及殘余物的填埋。
4 城市垃圾綜合處理模式的評價
第一,綜合處理模式評價指標體系分析。通過對中國城市垃圾與城市垃圾處理現狀進行分析,可以建立垃圾綜合處理模式評價指標與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五個層次二級指標,即可操作性指標層次、環境性指標層次、經濟性指標層次、資源性指標層次與社會性指標層次,這五個層次為系統的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下分設多個二級指標,分別為:處理對象的基本要求、技術的可靠性、運行管理的基本要求、選址要求、工程的基本規模與政策性要求以及對生態景觀的影響;二次污染的程度與穩定化時間、單位投資與政府補貼;產品市場與生態經濟的損失;資源化與減量化的效果;民眾的接受程度。
第二,對評價方法的分析。城市垃圾綜合處理的基本模式評價決策過程中,建設基本方案中評估指標與多種影響因素均存在非量化屬性與不確定的屬性,因此主要以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為基礎對模式進行整體評估。
5 結束語
第一,根據對城市垃圾的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得出城市垃圾綜合處理模式包括全過程管理型、末端處理型、混合垃圾處理型、分類垃圾處理型、多元組合型、功能拓展型集中布置型與區域布置型等幾種[3]。同時根據處理技術的不同組合,將城市垃圾綜合處理模式分為十種類型。
第二,在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的基礎上,垃圾的綜合處理技術工藝包括垃圾的分選、生化、焚燒與填埋;在對垃圾進行混合收集的條件下,在垃圾分選之前要注意充分考慮預處理的工藝,以提高垃圾分選的效率。
第三,通過對目前影響中國城市垃圾綜合處理系統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一處理系統的前提條件與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城市人口規模與人口密度以及人均GDP。
第四,對于那些人口規模相對較大、人們密度與人均GDP均比較高的大城市來講,應該首先選擇分類垃圾處理模式;而混合垃圾處理模式較適用于人均GDP水平一般或者相對較低的城市;而對于人均GDP水平很低的城市來講,垃圾處理應以填埋為主,并輔之以分選或生化等處理技術。
第五,對于那些人口規模相對較小、人口密度相對較低且城市垃圾產量相對較少的小城市及小城鎮來講,應該盡量在同一個場所內進行垃圾的綜合處理;對于那些人口規模相對較大、人口密度相對較高且城市垃圾產量相對較多的大城市來講,應該盡量分散建設幾個單元垃圾處理場所,并保證不同場所之間的物流聯系。具體可以在城市市區內建立垃圾收集與轉運中心,垃圾分選中心可以與轉運中心合并,而在城市的近郊區域,可以建設一部分垃圾處理場,垃圾焚燒廠與垃圾生化處理廠也可以合建在一起,在城市的遠郊區域,可以設置垃圾的最終處理場所,包括垃圾的填埋場等,實現最終的垃圾殘渣填埋。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較好的構建城市垃圾綜合處理模式,實現城市垃圾的有效處理,推動和諧城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東.城市垃圾綜合處理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7,25(3):25-28.
[2]朱俊文,高華.循環經濟理論在城市垃圾處理行業中的應用[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2):86-87,100.
[3]曹騰元.談如何做好城市垃圾的分類收集與集中處理[J].才智,201
1,(3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