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生產與生活需水量的迅速增長,已使世界各國,尤其是處于干旱地帶的國家以及如中國這種分布著較大面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國家遭受缺水的痛苦與威脅。水資源貧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已阻止了農業生產前進的腳步,因為地下水位不斷下降而造成的各地方農產品減產比率逐年上升,同時在有些地區中農業用水中也存在非常嚴重浪費現象,水資源的充分勢在必行,并且必須要做到科學而有效的利用水資源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因而在農業生產中愛惜水,保護水,如何科學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使有效的水資源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干旱;農作物;高效節水;澆灌
本世紀中國各地方農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和矛盾,主要的制約因素與水土資源不足與分布不均有著必然的聯系,81%的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以南,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耕地資源的有限與因為城市建設的占用使其不斷減少的嚴重問題已經提到日程上來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努力發展規模化農業高效節水,當然我國就目前來說與其它以達國家相比較,水資源浪費相當嚴重,因此要想保持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擴大灌溉面積,在全國旱區推廣和及節水灌溉,意義非常重大。
1 我國旱作農業節水灌溉的重要性。
1.1 我國農業耕地的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
我國的耕地大部分都屬于干旱地區,尤其是我國的北方地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的前輩們挑戰了多項世界難題,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南水北調、修建土工模袋防滲渠、修建水利節水大壩等等許多大的工程,可是這些工程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建,但是使用灌溉的水任然采用舊的灌溉方式,仍然會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當然了如果使用高效節水灌溉的方式,不但會使我國的水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節約,也會促使農業生產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 節水型農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人口的不斷遞增,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近年來國家在推廣農業灌溉技術上傾注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財力。這些措施的推廣也不斷提高了農民的節水意識,并且有了顯著的促進作用,但農業節水技術的發展速度仍遠遠不能適應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目前農業用水的有效利用率還很低,灌溉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產糧食不足1kg,一些發達國家大體都在2kg以上,因此,21世紀農業灌溉發展的嚴峻問題是高效節水,這是形式的需要,客觀的需要,勢在必行。
1.3 農業節水設備產品的規范化、產業化
目前農業節水推廣的力度不僅與農業節水的要求很不適應,而且節水技術的服務也落后于節水事業的發展。由于節水意識不強,又缺乏足夠的投入和強大的科技和人才的支撐,節水灌溉設備產品質量存在不少問題,據國家質量檢測部門的抽樣撿查,節水灌溉設備有二成不合格,微灌設備質量問題更多,合格率只有1/3左右。目前《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業標準》已于今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將會推動城鎮節水工作的全面展開。因此,農業節水應盡快制定《農業節水灌溉設備產品的行業標準》,生產企業要掌握節水產品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提高節水灌溉設備和產品的質量。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節水灌溉設備產品的認證、撿測和監督,使其走向規范化、系列化、市場化、現代化、產業化。
2 節水農業
2.1 節水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隨著近年來節水觀念的加強和具體實踐而形成的,主要是三個部分,一是農業生產和農學范疇的節水.如調整農業結構、作物結構、改進作物布局,改善耕作制度、改進耕作技術、培育耐旱品牌等;二是農業管理范疇的節水,包括管理政策、管理體制與機構、水價與水費政策、配水的控制與調節、節水措施的推廣應用等;三是灌溉范疇的節水,包括灌溉工程的節水措施和節水灌溉技術,如噴灌、滴灌等。
2.2 北方旱區主要作物節水灌溉方法
我國北方大田多以種植玉米和小麥為主,下面僅以這兩種作物例淺析以下節水方式。
2.2.1 玉米的節水灌溉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的各個時期如果缺水,就要及時進行灌溉,在東北地帶的雜種玉米,可以采用溝灌、涌流灌、噴灌等節水方式,西北地區可以采用噴灌、畦灌、當然采用噴灌時,在考慮風力的影響,否則限制了畝吸水量,影響了最后的產量,如果是地膜玉米,可以針對各地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膜上灌技術。
2.2.2 小麥的節水灌溉
小麥在苗期最好采用溝灌和畦灌,水量要適宜,不留明水過夜為好,冬前多雨,封相對含水量達80%以上及晚茬麥,底墑充足的麥田,不灌冬水,其它生長階段可按當地情況和經濟條件選擇適宜的節水方式。
2.3 機械化旱作農業推廣前景廣闊
機械化旱作農業在山西省實施幾年來,取得十分顯著的成效。1997年,山西在遭受百年不遇旱災(年降水量為平均年降水量的50%)情況下,全省34.87萬公頃工程示范田糧食產量達16.1億千克,單產達4617.1公斤/公頃,分別比示范前三年(1987~1989)平均產量和單產增加5.64億公斤和1618.5公斤/公頃。實踐和理論都表明,機械化旱作農業模式是客觀自然狀況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它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蓄水、保水和用水問題,有效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和性能,改善作物生長環境,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其應用效益顯著,可操作性強,集約性和技術含量高,已成為北方旱地工農業轉變增長方式切實而有效地重要途徑,有著廣闊的推廣前景。
對旱區實行節水灌溉的幾點建議:一是當今社會由于水源緊缺,有的地方提出“水是商品”的口號,提高了人們的認識,促進了實行節水灌溉的速度,在我國現階段只能從實際國情出發,必要要搞適合中國國情的節水農業;二是在旱區發展節水灌溉的同時,應注意培育和推廣旱作品種,在這方面國家同樣應給予大力的政策與經濟扶持,因為它同發展節水灌溉有同樣的優越性,另外農機部門也在花大力氣研制和推廣旱作農機具,為旱作農業和機械化提供技術保證;三是政府應花大力量組織當地群眾積極綠化,植樹造林,包括農田防護林和經濟林,這樣既改變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經濟收入,以獲得農業的最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范逢源,王文元.農田灌溉[M].農業出版社.
[2]杜茂林,盧茂春.滴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3]賈志寬.農業概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4]簡明中國地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李里特.掌握農業命脈的綠洲[Z].
[6]中國水利,1997(3).
[7]灌溉排水,1993(4).
[8]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學報,1994(1).
[9]微噴灌[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0]節水灌溉,1998(1).
作者簡介:李俊芝(1977,10-),女,2007年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學歷本科,現工作于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水務局,支部委員、水利工程師。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先進黨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