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論述了鋼筋混凝土框架構造在建設時期的一些具體特征和其在掌控品質的時候遇到的一些不利現象,而且指出了一些具體的應對方法。
關鍵詞:框架結構;施工;混凝土
1 前言
由于設計和建設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此時的多層以及高層等的建筑都是使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它的優勢特征非常多,比如有著非常好的總體意義,墻體的重量不是很重,而且有著非常優秀的防震特征,構造靈活,在很多的項目中都獲取了非常顯著的意義。關鍵是工作者的技術能力不一樣,所以對于活動步驟不是很明確,此時建設活動中就會發生干擾品質的問題,如果不關注此類問題的話,就會使得項目的總的品質受到影響,同時建設時間也會變久。接下來筆者具體的講述一些干擾品質的方法。
2 關于節點箍筋建設相關的內容
2.1 常見措施的不利現象
節點建設活動非常的繁瑣。具體的體現為如下的一些內容,即構造很是繁瑣,而且鋼筋的排列很集中,通常是在高空之中運行,難度非常高,尤其是中心區域的柱子處的鋼筋排列非常混亂,無法合理的捆綁,使用總的沉梁措施的時候,節點的下方的鋼筋不能有效的捆綁到一起,此時節點區域放置的箍筋非常少,進而面對非常多的不利現象。一些工作者明確到骨架總體入模之后的綁扎活動的難度,就用兩個開口的鋼筋設置到一起,此時在總的節點中都設置開口形式是不合乎相關的規定的。在規范中對于其閉合以及尾彎鉤的結構規定,是確保其對材料的中心能夠發揮制約意義的關鍵特征。使用分層措施的話,其活動很是困難,同時要將節點區域的模板拆掉之后才可以保證箍筋的間距是合理的,才可以保證捆綁堅固。如果使用原位綁扎的話,它會出現一些不利現象,比如只是設置梁底模,不設置一側的模,而且板子地方的是無法有效的設置的,此時就導致總的支撐體系不牢靠,容易出現塌陷等問題。對于框架構造的建設工作來講,全部的鋼筋都應該設置在建設樓層中,而且要進行二次輸送,對于此類開放的體系來講,在其上設置鋼筋的話,非常的不穩定。由于支模以及綁扎是分成很多次來開展的,對于建設組織的管控活動來講,非常的不方便,存在嚴重的窩工問題,效率不高。
2.2 應對方法
下料時每個節點增加若干根縱向短筋;柱節點區箍筋現場焊接在縱向短筋上形成整體骨架,再將整體骨架套入柱縱筋并擱置在樓板模板面上,穿梁鋼筋并綁扎,為防止附加縱向短筋位置與柱縱筋沖突而造成套箍困難,附加縱向短筋應偏離箍筋角部約5cm(圖1)。使用這個措施能夠確保節點處的箍筋的間隔距離是合理的,而且保證總數是合理的,此時獲取的意義就非常的優秀了。要注意的是,如果構造非常繁瑣的話,使用這個措施非常的麻煩,要結合具體的狀態來明確。
3 材料的強度級別不一樣
目前高層建筑中,柱使用C45甚至C60及以上混凝土已非常普遍.實際工程中樓蓋合適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為C20~C35。柱子地方的材料的設計強度一般要超過梁板地方,同時由于建筑體不斷的升高,此時的強度差會變大。JGJ3-l99l第5.2.1條規定:梁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差不宜大于5MPa,假如大于這個數值的話,就要對其節點單獨設置,此時可以保證強度級別和柱子是一樣的。要關注節點的中心區域的材料的強度級別,規定其要和柱子是保持一致的。不應該和梁板地方保持一致。目前的規定中論述,如果材料的強度超過梁板等處的數值的話,要對節點處開展合理的應對方法,雖然沒有說核心區域的強度應該和柱保持一致,不過不管是它的強度級別差距是多大,都要確保節點地方的強度優秀。
4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問題
保護層厚度的規定是為滿足結構構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對受力鋼筋有效錨固的要求.保護層厚度太小,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太大則構件表面易開裂,因此,《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4-l992)第3.5.8條《建筑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GBJ30l-1988)第5.2.l0條、《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第5.5.2條均規定: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梁拄允許偏差為±5mm。
施工時須嚴格按規范和設計要求保證混凝上保護層厚度,但實際施工時很難做到。在高層建筑中,由于柱箍筋直徑較大,間距較密,肢數較多,加工難度較大,安裝時內外箍筋很難做到完全重疊,只能部分外突部分內凹,外突箍筋使模板無法安裝,為此施工單位總是有意識地將箍筋做小一點以便安裝模板,但會造成柱縱筋保護層偏大,解決該問題有賴于提高現場加工精度。
在框架結構施工中,由于樓面標高是一致的,雙向框架梁同時穿越柱節點時,必然造成一側框架梁面筋保護層厚度偏大。井字架梁節點也有同樣問題,這些問題無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問題,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從另一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過,若該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無法直接綁扎到箍筋上,對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時高度可減小20~30mm;二是施工時以哪一向為主,因保護層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變小,正截面受彎承載能力減小,設計時是否考慮了這種影響,另一方面構件表面容易開裂。《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9.2.4條規定: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大干40mm時,應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對此須在設汁時就明確以哪一向為主,并對保護層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鋪一層鋼絲網以防表面開裂。
5 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
5.1 柱的“爛根”和“夾渣”
現澆框架容易出現“夾渣爛根”現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漿,嚴重時出現“露筋” 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樓地板上,預先沒有在樓板上做找平層或加標準框澆出底面,更沒有留清掃口。當層段>5m中段未留澆筑口,進料從頂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內鋼筋阻攔下料使粗細料分離,另因底部板不平且未堵縫。導致水泥漿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未清除凈、振動棒長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夾渣,爛根問題。保證質量的措施應在框架柱接頭外進行,即上次燒筑后加相同規格的方框,并澆平框面,繼續上澆前支橫模從板面開始,澆筑時在頂灑一層1:0.4的水泥砂漿,并鋪1:2水泥25~30mm厚,在其上澆混凝土,可保證框架柱自然密實,不會出現夾渣或爛根的質量問題。
5.2 控制好混凝土質量
要高度的關注配比內容,就算是非常精準的配比,如果場地之中不關注骨料的比例等,還是無法獲取優秀的產品。一些區域不開展配比設計工作,使用別的機構的配比。不關注材料的保護活動,而且養護工作開展不好,特別是在夏季的時候,更是要積極地開展養護活動。只有這樣才可以切實的提升材料的強度。針對框架柱開展的活動,要切實的按照當前的建設規定來開展,要關注配比活動,保證拌合時間充足。
6 結束語
對于現澆建設的框架來講,它有非常多的優勢特征,比如總體性,而且墻體不是很重,布局靈便,建設速率非常快等等,在項目具體活動中是當前使用最多的一項構造體系,技術工作者在建設的時候要切實的結合圖紙以及相關的規定來開展活動,以此來保證項目的品質優秀,保證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