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我國的理論探索不是非常有效,進而就干擾到財政競爭。所以,文章經由對相關理論的分析,講述了財政競爭的具體狀態,指出了提升財政功效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地方財政競爭;財政監督;制度外稅收競爭
1 關于分權體系中的競爭
對于理論層次上最先進行財政競爭思想論述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蒂博特。在其看來,群眾之所以想要待在所在地的政府附近,是期望在整個國家尋求財政的支出和賦稅間的精準聯系,進而確保自身的功效最優,群眾愿意待在一個地方生活,愿意被所在區域的政府管控,主要是由于政府的服務以及賦稅等合乎自身的規定。就像是其文章中論述的,和中央政府比對來看,區域性的更加的要合乎群眾的思想。而且在相同的國家中,人們可以對服務進行投票選取。
高登和威爾森也認為,人和物資的流動,不單單是和所在區域的稅率有關系,同時還要分析公用費用等等的一些內容,就算是所在區域的稅率非常高的話,不過要是所在區域的公用活動開展的優秀,也能夠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其探索得到了一項非常關鍵的結論,即由于人和資源具有非常強大的流動特征,使用分權體系能夠帶動地方財政的競爭,進而提升資源的使用性。
針對這類效率來講,還有人對此開展了別的論述,在其看來,身為地方政府決策的關鍵人員,使用這種體系會導致地方官員作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在財政支出決策中易產生道德風險,企業與地方官員的尋租和腐敗行為的結果不是福利最大化而是政府預算最大化。但是稅收競爭可以增進福利,限制政府預算消費,因此稅收競爭被看成一種有效的,旨在對高稅率的內在壓力的制約不充分的制度性約束的補充,這種稅收競爭促進了稅收制度的趨同,降低了公共服務的成本。
2 當前競爭的具體狀態和面對的不利現象
2.1 支出比例大,無法積極地進行監督活動
自從實現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國家的總的支出體系并不是非常的有效,此時資源配置較差的現象不斷的嚴重。地方費用在總的費用中占據的比例不斷的增加,此時期表示著資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不過它也體現了目前的體系中面對的不利現象,區域政府要進行的公用品的供應活動非常多,雖說實現了改革,此時的權限貌似是獲取了非常顯著的成就,不過社會權責關鍵是按照中央和區域單獨開展的模式,此時中央將事項交付給區域進行,而區域的資金就要從中央獲取,此時區域通過信息等的一些措施來開展不正當的活動,為了追求私立而影響到國家的建設工作。
長期以來,我國財政監督存在重收入、輕支出的現象。受傳統計劃體制影響,我國財政支出管理中,財政支出預算約束軟化問題十分嚴重。很多地方根本不按《預算法》行事,實行赤字預算或隨意追加預算支出。缺乏真正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辦法,資金使用中的浪費現象比較普遍。在支出項目決策方面,我國歷來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支出預算基本上是按照基數法加增長的方法編制而成的,這種方法由于是在承認既得利益的基礎上進行的,容易把以前決策的錯誤進一步累積,影響了支出安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2 制度外稅收競爭有欠公平
地方政府稅收競爭是財政資金來源基礎,也通常作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國地方政府稅收競爭現象普遍存在,既有因中央差別性稅收及地方合法稅收權限引起的制度內稅收競爭,也存在制度外稅收競爭。
制度外稅收競爭是稅法規定的稅權范圍內,制定的差別稅收政策。使用的手段主要包括差別稅率(額)、減免稅、不同的起征點、個別稅種是否開征、差別稅目、不同的納稅期限等。制度外稅收競爭形式靈活,因此決定和影響其效率的制度外因素十分復雜,如稅收征管力度、征管人員素質、稅收計劃、地方行政干預、辦稅服務水平等都可能。此類競爭形式隱蔽且多樣,性質上也存在較大差別,既有合理、合法的競爭,又有不合理甚至非法的競爭。稅收競爭不易監督,容易產生地方政府官員的道德風險,嚴重損害了地方政府和稅務部門的形象。
3 提升競爭的方法
3.1 地方財政遠期目標:適度收權
當前時期,國家的財政競爭帶來了一些不利現象,比如導致資源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同時還使得腐敗等問題發生,所以要切實的對其開展革新工作。
之所以地方政府經濟上適度收權,是要求地方政府退出微觀經濟活動領域,主要是放棄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直接控制,從企業家式政府轉變成市場維護型政府。這樣做可以為財政體制的改革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優化地方的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源的配置效率。相應地要逐步切斷地方政府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依賴,逐步培育地方自有稅基。不過,太嚴重的分權會干擾到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并不表示應該像是過去一樣落實集體模式。合理的收權能夠解決面對的不利現象,因此,在經濟利益變小的時候,逐漸的落實分權體系意義很是關鍵,政治上的分權能夠處理監管不合理的現象。通過委托代理的知識,我們指,當委托者不具有監督的功效的話,此時代理的費用就很多,這時候總的體系就會出處在一種效率較低的模式之中。所以,該項革新活動的關鍵是打造一個合理地監管組織,對政府財政預算有強有力的決定權,此時就規定有優秀的改革方法,也就是要在合理的范圍之中將人事權限下放。
對于支出管控組織的革新來講,其關鍵的意義是確保所在區域的財政有著非常優秀的財權以及事權。所以,在分稅體系的背景之中,要給予政府合理的賦稅立法的權限,確保其能夠發揮出征稅負的權限,以法制化、程序化的稅收競爭代替制度外稅收競爭。除此之外,確保納稅者能夠體現出監督的權限,通過人大組織來對政府的活動開展監管,而且積極地開展獎懲活動。
3.2 關于地方財政革新的方法分析
3.2.1 積極的調節所在地政府的職權功效,將其政府放到公共物資的供應人的層次上來看待。最近一段時間中,在積極地調控目前的事權政府間配置結構的前提下,調整事權模式,也就是說確保政府不斷的從所在區域的國企等脫離出來。可以先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審計局對各地的國有和集體企業進行清產核資,然后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制定政府所有權拍賣名單、價格、次序與規則,可以在所在區域的產權交易機構對其權限拍賣,而購買人就要負責政府的責任。而此時獲取的費用就放到所在區域的財政資金之中。
3.2.2 積極地完善監管體系,做好預算的管控工作。目前來講,財政支出的不利點是因為監管不合理而導致的,雖說現在的監管模式比較的順暢,不過在具體的活動中沒有收到充足的關注。監管不合理是導致納稅者無法有效的開展監管活動的關鍵點,國家機構的活動很多是靠著自我約束來實現的,然而此時其已經不具有實際意義了。任何優秀的國家單位都不能夠脫離群眾的約束,而官員要切實的為群眾們負責。因此,監管革新活動的開展要靠著財政透明體系論來落實,從納稅人監督和財政體系內部監督兩方面著手,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約束。
參考文獻
[1]王加林.地方財政-跨世紀改革與發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徐斌.財政聯邦主義理論與地方政府競爭[J].當代財經,2003(12).
[3]黃春蕾.當前我國國內橫向稅收競爭的實證分析[J].稅務與經濟.
[4]劉漢屏,劉錫田.地方政府競爭:分權、公共物品與制度創新[J].改革,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