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女子中學)
體育課程改革以來,部分一線體育教師突然發現講課開始變得困難起來:“一些熟悉的傳統項目好像不能再講授”、“技術標準高了,怕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定低了,又感覺教學內容沒有深度,怕學生的興趣長久不了”、“以前體育課的主要目的在于運動技能的掌握與身體鍛煉,現在還必須達到一定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的目標,眼前好像一團霧水”。在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雖然部分體育教師出現了上述種種困惑,但是,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是一種趨勢,因此,體育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應該相對比較明晰。
教師作為一種歷史上傳統的職業之一,簡單地講,其內涵正如唐代韓愈概括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現行課程標準中則這樣提到,“教師應該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其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科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與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學科活動經驗,最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此可見,教師的內涵逐漸得到了補充和豐富。那么,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在新的時期,體育教師應該如何給自己定位呢?
一、傳授基本的體育知識技能,幫助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并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在新時期下,傳授運動鍛煉技能、幫助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并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應當是廣大體育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首要責任。在教學中,“教是為了不教”,這樣一句話帶來了很多爭議,也有部分人片面的理解了其意思,認為教師的責任主要是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學練方法,然后把大部分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而這似乎與當前課程改革中所要求的“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之分”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從對教學效果的跟蹤調查來看,其結果并不理想。相反,部分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了,甚至學習興趣也下降了。究其原因,主要還在于沒有能夠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基礎出發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時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意識,并不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
在教學中,“教是為了不教”,除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學能力的重要性以外,還可以理解為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應注重培養學生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師傳授給學生幾項常用的運動技能,對于學生而言,意義無疑是重大的。
二、引導學生的體育學習和科學鍛煉習慣,讓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于求知欲和自身技藝的提高,乃至在與他人的競爭時可以獲得優勢地位。體育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一特點,在組織、指導學生練習時,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并因材施教,及時發現各個學生的不同技術特點,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在課堂結束時,使學生了解自身練習時所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練習的重點,并可以適當的布置數字化的練習任務;利用巧設問題及合理創設技術難度要求等方式保持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練習動機。此外,體育教師還應適時的向學生講授一些身體鍛煉方面的科學知識,讓大家明白如何簡易的評測自己的體質狀況,了解鍛煉時應注意的事項,如,鍛煉的次數、時間、強度的選擇,鍛煉后的放松方式和恢復標志等,讓大家切身體會到科學鍛煉所帶來的益處,并最終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三、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不僅是教書,還有育人。因此從世界觀、價值觀、到言行舉止、道德規范,社會都給予教師以較高的標準要求。而且,由于知識的傳授需要一個過程,一般會涉及個人的相關經驗、觀點。因此,無論是從知識的傳授層面,還是做人的標準方面,教師都將影響學生(向教師學習知識的人),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體育課堂不同于一般的室內課堂,師生互動較多,學生在個性展現等方面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體育教師較其他學科教師更能及時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并給予那些自信心不足、身體活動能力較差的學生以特別的關愛,幫助他們找回信心,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面對那些難以融入群體的學生則需要安排一些小團體學習、小組任務分配等活動,并努力營造團結互助的氛圍,幫助他們盡快的融入到群體中。當然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理應做到“學為人師、行為示范”,教師灑脫的舉止、陽光的外表、穩重的處事風格都應對學生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此外,作為體育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多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的訴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名引導者。現行體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從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面面對學生加以培養,部分體育教師在設定和實現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方面的目標時感覺無從做起,其實,僅靠一周兩節左右的體育課去實現這兩方面的目標確實有一定困難,因此,對于目標的實現,筆者認為其更應該內化為體育教師的一種意識,體育教師應利用體育課堂獨特的優勢,在日常的教學中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