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了專注力,這一篇,我們來談談多面手。
最近有弟子來看我,他說,不久前他去了奧克蘭的“Zen Garden”,感受很深。“Zen Garden”是一個為附近居民提供服務的婚宴中心,幾十套房子建在山坡上,背后是廣袤的森林,建筑風格十分獨特,而投資人、管理者、員工,一共才兩個人——一對母子,但每年能做好幾百萬新幣的生意。平時,母子倆要做婚宴設計,要做房屋修繕,要布置裝潢,還要去談商業合作、簽約。最忙的時候,以一小時25新幣的價格請一些朋友來幫忙。后來,我這位弟子又去了瑞士一家世界著名的床墊公司,發現連保安帶老板,總共才30個人,一年能有1000多萬歐元的純利潤。他見過那個老板,既要做董事長,又要做總經理,還要做銷售總監,甚至還得做打雜、做搬運工。“比我們有錢多了。但在做勤雜工的時候,是全身心融入啊!”弟子說。
我說,北歐、澳洲是高福利社會,雇人都非常貴,所以從勤雜工到董事長,這兩個角色都要承擔,能做的都自己做。而且,很可能隨著全球勞動力成本增加,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既要做老板,又要做勤雜工。歐洲就有無數這種小公司。而在中國,你發現沒有,很多從大型國企、央企或是大公司高管位置上下來創業的人,企業都做不好。為什么?因為他以前連訂餐都有秘書幫他做。現在出來闖蕩,一切要從租房子、登廣告招聘面試開始,甚至拉條網線都要自己干。“要是過不了這一關,就不要出來創業。即使你是董事長,同時也是勤雜工,這個心態一定要有。”
弟子十分感慨,他告訴我,即使從公司運營層面上,從成本核算角度來說,找一些多面手員工,也是正確的。“整個市場有淡季和旺季,好多部門也有淡季和旺季,所以導致資源——人員的閑置。但是,如果每一個員工都是一個多面手,整體上,公司的規模好像不大,雇工不多,但是它能夠做出很多事情。與此同時,這個人獲得的薪酬就比按照那種專業化分工建構的公司,要高得多。英國經濟學家查爾斯·漢利把這稱作‘一半的人,兩倍的工資,三倍的效益’。而這應該是所謂的小企業的常態。”
我贊同他的見解。從成本考慮,由于每一個員工都是多面手,使得公司員工的閑置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員工的收入也會大大上升,導致整個公司的效益和員工的滿意度都較好;再從效益考慮,多面手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公司整體的咬合度在上升。我聽過日本豐田公司的生產方式,每一個員工都會做其他員工做的事情,也就習慣性地會用全局的眼光去做當下的事情,因此質量缺陷比較少。我記得惠靈頓將軍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軍隊應該養成一種文化——每個人不要以為你自己只能做什么——炮兵就做炮兵的事情,不是這樣的,你是一個多面手。這樣的軍隊有什么好處呢?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整個軍隊協調性的基礎,就在于每一個士兵能夠承擔多種角色。
不過,多面手不是那么好做的,最重要是有一種心法。我認識香港TVB一個很有名的搞笑演員,金融海嘯后他虧了很多錢,最后跑到街市里斬燒鵝。全香港市民都認識他,他照樣去做。香港人就有這樣一種精神:“馬死落地行”,一個將軍,馬死了,下馬后照樣能跑。要是騎慣馬,不會走路了,那就完蛋了。當那個演員從明星變成斬燒鵝的人,那種笑臉相迎,那種淡定,其實已經幫助他完成了一次脫胎換骨。這不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心態,一種心法,你有這種心法以后,那就千山我獨行,沒有什么可害怕的。
我們好多時候的恐懼感,來自于把自我形象太固化,太著相了。很多人愛打高爾夫球,高爾夫強調四個能力:一是力度;二是準確率;第三種能力是恢復力——要迅速地調整。但有些人,一桿打到沙灘里,本來是很好的成績,一下子慌神了。阿甘說,人生總是要被迫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面對這樣一個尷尬局面時,這種恢復力是非常重要的;第四種是推桿的心態,要非常平靜,甚至達到禪定的狀態。這四種能力里面,恢復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一個上海的企業家朋友,現在身家十多億,20年前在七浦路倒賣服裝,賣十幾元錢一件T恤衫,后來慢慢做大,卻因炒股虧得傾家蕩產,咬咬牙又重新爬起來。我欣賞他的淡定——給他一件龍袍穿,他覺得是應該的,但在大排檔吃盒飯的時候,也很享受這個過程。這種人生,才不會被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