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以廈門為龍頭,涵蓋漳州、泉州的大都市圈輪廓日益清晰。福建省長蘇樹林指出,將把廈漳泉的同城化打造成“閩南金三角”。廈門預計2013年海洋經濟增加值將比2012年遞增15%以上,達到366億元。漳州2012年海洋經濟總產值997.7億元,增長21.2%,占全省16.5%,居全省第三。而泉州2012年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920億元,海洋經濟增加值440.5億元,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內貿集裝箱運輸位列全國五強。
廈門 藍色經濟醞釀新變革
廈門堅持以港立市、以海興市,全力打造海洋經濟強市,下一步的主要目標和思路就是加快建設“三個中心三個區”。這“三個中心”:即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濱海休閑旅游度假中心、南方海洋研究中心;“三個區”,即海西海洋新興產業集聚區、閩臺海洋產業對接先行區、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廈門是海洋孕育的城市
廈門島面積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福建的瓷和茶葉從廈門走向世界。1933年,廈門因此而立市,成為福建第一市。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經濟特區,廈門迎來發展的春天,海洋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30多年來,廈門海洋交通運輸業、涉海建筑業、臨海工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飛速發展,僅涉海旅游業就占全市旅游服務業產值的89.2%。
“十一五”以來,廈門圍繞“特、港、創、建、帶”戰略思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一五”專項規劃》,從現有資源條件出發,優化海洋產業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走出了一條集約型海洋經濟發展之路。2011年,海洋經濟增加值為284.37億元,占全市GDP的11.2%。其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濱海旅游業作為優勢產業,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56億噸,集裝箱646.5萬標箱,居世界集裝箱港口第18位;接待國內外游客3255萬人次,濱海旅游增加值18.14億元。
臨海工業發展迅速。除了船舶修造業快速發展外,游艇業更以每年翻倍的增長速度步入爆發性增長階段。目前,全市已有游艇制造企業11家、游艇配套企業14家、游艇貿易企業12家、游艇俱樂部會所10家,游艇業產值達30多億元,其中游艇制造產值超過5億元,出口4800萬美元,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強。
海洋新興產業呈現新亮點。廈門海洋科技發展成果斐然,海洋藥源產業技術研究和海洋種業開發等方面已居國內領先水平。2008年以來,共取得海洋產業類技術成果197項。
打造藍色經濟高端集聚區
廈門正在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整合優化廈門港各港區功能布局,加快構建集疏運體系、總部大廈和遠海自動化碼頭等建設順利加快。還將建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該中心自2012年11月份掛牌以來,總體建設方案和2013年~2015年建設規劃不斷修訂完善,已落實10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和每年廈門市財政專項投入5000萬元的經費,目前正在評審啟動一批主要科研平臺和相關創新科研項目。
另外,廈門將成立閩臺海洋產業對接先行區,成功引進遠洋企業,目前已新建20艘遠洋漁船。廈門臺灣觀賞魚交易中心也正在積極推動中,“中國(廈門)國際休閑漁業展會暨海峽兩岸水族精品展”建立了與臺灣東南部水產企業順暢的溝通機制,推動臺灣水產品和觀賞魚登陸廈門,被國臺辦列為深化兩岸交流項目之一,廈門正積極策劃引進臺灣知名海洋生物、航運物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知名企業。
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
歷史上,廈門居民“資海為田,浪舶云帆,交子域外”,海洋是其生計之源。在廈門,過去的漁民被稱為“討海人”,一艘漁船近海捕撈就可以維持一大家子的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討海人”已成過去,但海以更好的方式惠澤著廈門人民。
日前,在五緣灣游艇碼頭,20名來自翔安馬巷的退養漁民坐在高級游艇駕駛室內,聆聽教練指導。開了大半輩子漁船的他們,首次摸到幾百萬元的游艇。在翔安區和廈門路橋游艇開發公司的安排下,退養漁民們在10天時間內,學習游艇駕駛技術以及心肺復蘇、消防滅火、海圖觀察等技能,還有一些禮儀知識。
翔安此舉不光是為了解決這些退養漁民的出路問題,更是立足長遠,提前儲備人才,適應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
“只要靠著海,有新的發展,我們就有飯吃。”這些過去的“討海人”說。
漳州 挺進海洋再弄潮
查閱漳州市委近幾年的文件,對發展海洋經濟的決策表述一貫、簡捷——依港立市,和工業強市、開放活市、科教興市并列。
邁出開海興海跨度
漳州,素以花果之城、魚米之鄉出名,卻有著深深的海洋情結。其海域面積是陸域的1.5倍,海岸線占全省五分之一,半數縣市靠海,天然港灣20多個,大小島嶼178個。
近年來,漳州海洋經濟高歌猛進。2012年,漳州海洋經濟總產值997.7億元,增長21.2%,占全市GDP20.7%。在更高起點上建設活力漳州、大美漳州,轉身向海是必然選擇。依港立市需要不斷創新、不斷提升。
面對新機遇,漳州從優化布局入手,以“一核兩灣四區”的新格局引領海洋經濟新跨越。
“一核”,即中心城市核心區;“兩灣”,即廈門灣南岸和東山灣;“四區”,即九龍生態經濟區、漳州臺商投資區、南太武濱海新區、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其中,廈門灣南岸和東山灣作為重點發展區域,實行重點突破、重點帶動。
在廈門灣南岸,漳州乘廈漳同城化之勢,深度融合、環灣延伸。全長27公里的廈漳同城大道,貫穿漳州臺商投資區,直抵龍廈鐵路漳州站。招商局漳州開發區加緊建設四區30萬噸級重力式專用碼頭,夯實參與廈門港分工合作的基礎。
東山灣,在PX、PTA兩個重大石化項目的帶動下,臺灣石化業界紛紛搶灘,全國唯一的臺灣石化產業園——古雷臺灣石化產業園開發穩步推進。
而縱貫廈門灣南岸和東山灣沿岸的漳州沿海大通道也在延伸。
拓展海洋產業深度
發展產業,項目是抓手。在發展現代海洋經濟中,漳州各地牢牢把項目抓在手上,積極引進具有引領效應、集聚效應的大項目好項目,帶動增總量、調結構。
目前,漳州海洋經濟正處在大項目加快落地、大產業加快聚集的重要階段。
在詔安,借助3年前引進的潤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該縣在金都工業集中區劃出18平方公里設立產業園,專注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目前,已有6家海洋生物企業入駐,產業集群已現雛形,產業園成為福建省“十二五”唯一重點打造的海洋生物產業基地。
在龍海隆教灣,首鋼計劃投資200億元,以游艇產業為核心,建設集濱海生態住宅、旅游觀光度假酒店、游艇俱樂部和水上體育等為一體的濱海旅游綜合項目,實現與廈門濱海旅游的深度對接。
在漳州臺商投資區,臺塑集團投資22億美元,建設福欣特鋼項目,主要生產不銹鋼冷熱軋板。該產品將填補國內空白,完善福建省鋼鐵產業鏈,提高鋼鐵產業發展層次。
在招商局漳州開發區,荷蘭豪氏威馬建設全球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2007年投產以來,累計交付海上起重機、海底鋪管設備和海上石油鉆機等高端海工產品近60臺,并與美國諾爾港機一起,使開發區成為全省品類最齊全的海洋高端機械裝備制造基地。
刷新科學用海高度
長期以來,“靠海吃海”被認為是天經地義。而現代海洋戰略不僅是向海洋索取,還要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東山八尺門海堤,海風勁吹,海堤兩邊的海水卻不現波瀾。50年前,東山人民日夜奮戰,建成了長620米、寬14米的八尺門海堤,東山孤島變半島,還通過向東渠,從云霄引來生產生活用水。但是,海堤兩側的海水,也不再互通了50年。八尺門海域水逐漸變淺、泥變深,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今天,八尺門、大產兩座出入島大橋已通車多年,新的引水渠也將建成,海堤已完成歷史使命,就要把它拆了。”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盛明木說,“拆除工作已立項,總投資約1億元。拆除之后,還要清淤,把海水恢復到6米深,還海洋一片活水。”
千里海岸線,既是千里發展線,也是千里風景線。通過“碧海銀灘”行動、伏季休漁、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等活動,漳州不斷保護、修復海洋環境。“十一五”期間,在東山灣、詔安灣等重點區域放流魚苗超過2億尾,建成8個涉海自然保護區。
福建海洋經濟發展如大潮澎湃,一浪高過一浪。漳州亦乘勢而上,挺進海洋。
泉州 海上絲綢之路再揚帆
古老的泉州,經歷了千年喧囂之后,又一次雄姿勃發地站在歷史的舞臺上。泉州正瞄準海洋,進軍海洋,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中搶得先機、贏得主動。
立足輝煌 整裝待發
史載,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曾經創造過舉世聞名的輝煌歷史,早在宋元時期,泉州港就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
泉州海域和土地面積均為1.1萬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41公里。位于湄洲灣南岸的斗尾港,更以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深水岸線條件聞名于世。除此之外,豐富的海洋礦產資源、潮汐能、風能,遍布泉州的海灣、沙灘、文物古跡等珍貴的濱海旅游資源,都是泉州發展海洋經濟的最大依仗。
厚積方能薄發。目前,泉州港已建成71個投產泊位,其中萬噸級泊位16個,專用集裝箱碼頭泊位6個,10萬噸級、30萬噸級原油碼頭泊位各1個,成品油碼頭泊位18個。現已開通航線80多條,其中外貿航線20多條,集裝箱航線50多條。
龍頭帶動 產業聚集
走入泉港區,目之所及,都是巨大的管道、高聳的煙囪。這是泉州市躋身全國九大煉油基地的真實寫照。
在不生產一滴油的福建,能創造這樣的奇跡,正是依托海洋港口,大力發展臨港工業的結果。
與臨港石化產業快速發展相匹配的,還有港口物流業。泉港高起點規劃建設的洋嶼、沙格、普安、南山片區和涂嶺道口等五個物流園區,已吸納85家物流企業入駐。
泉州因海而興,無論是紡織、鞋帽還是石材,良好的港口條件是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打造藍色海洋經濟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有理由相信,這些產業還將進入新一輪增長。
放眼未來 志在千里
沿海化工、印染、電鍍、制革等傳統產業污染排放曾一度困擾泉州。“十一五”以來,泉州市投入巨額資金,建設先進的污水處置工程,石獅伍堡、晉江東海安漂染集控區、福建煉油廠、市區東海等污水處理廠尾水深海排放管道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取得顯著效益。
環境保護還要標本兼治。綠色循環,是泉州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大亮點。
根據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到2015年,泉州市達到或優于二類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將達到65%以上,海水水質符合分級控制要求高于75%,海洋沉積物、生物質量符合分級控制要求高于80%,新建海洋保護區達2個,保護區覆蓋率達7%,濱海天然濕地有效保護率達60%以上。
未來,泉州還將堅定不移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在已有的基礎上,泉州將依靠優越的港口條件,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標已定,干勁正濃。
蔚藍海洋,激情澎湃。一個經濟發展、環境友好、潛力無窮的泉州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