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在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海洋科學技術、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方面,做了許多切實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與臺灣一水之隔,北接長三角,南聯珠三角,扼東海與南海之交通要沖,具有優越的海洋區位條件。全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大于陸地面積,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公里,蜿蜒綿長,港灣眾多,有東山灣、廈門港、湄洲灣、興化灣、羅源灣、三沙灣、沙埕港等天然良港。海洋生物種類繁多,貝、藻、魚、蝦種類數量居全國前列。濱海礦產、海洋能源資源豐富,可開發潛力大。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福建海洋資源優勢,著力實施“大念山海經”“山海合作,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建設海洋大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等一系列戰略決策,海洋經濟獲得長足發展。
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
國務院在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復中明確提出:“支持福建開展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努力建設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自此,福建繼山東、廣東、浙江之后,欣然跨入全國海洋經濟試點省行列。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一攬子計劃、一系列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福建省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福建省現代海洋服務業發展規劃》兩個專項規劃的出臺,指導全省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開展海洋經濟政策調研,準備推出一整套高效實用的海洋經濟政策措施組合拳。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福建海洋經濟發展將圍繞海峽、海灣、海島三大優勢特色,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形成“一帶兩核六灣十島”的發展新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努力建成全國陸海統籌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重要的海洋開發和科研基地、兩岸海洋開發深度合作基地、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區域海洋綜合管理創新試驗區,更好地服務于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為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福建省劃分了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工業與城鎮建設區、礦產與能源區、旅游娛樂區、海洋保護區、特殊利用區、保留區等八類海洋功能區。確定了我省閩東海域、閩中海域、閩南海域的主要功能和開發保護方向。建立起了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海洋開發利用秩序,為加快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和發展海洋經濟提供資源保障;統籌各行業用海需求,緩解用海矛盾,引導和促進海洋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保護和治理海洋環境,實現海洋環境質量基本符合海洋基本功能需求,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和景觀資源的生態服務功能得到有效保護與恢復。
福建省規范用海秩序,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調整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要求的用海,實現海域使用全面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綜合治理河口、養殖區、港口及工業區環境,使海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修復沙灘、潟湖、海島等受損海洋生態系統,初步實現海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福建海島眾多,500平方米以上海島有1321個,居全國第二。福建積極組織沿海市、縣(區)開展海島調查,完成了海島命名和立碑工作,確定了福建省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50個。
推進漁業向深藍發展
遠洋漁業正成為世界漁業發展的熱點。無論是在地理范圍還是水域深度、捕撈品種上都進入廣泛而全面的開發。發展遠洋漁業,對于拓展我國漁民生產空間、增加漁獲、參與全球海洋資源分配等,日益凸顯其重要意義。
針對國際漁業資源管理日趨嚴格,入漁門檻不斷提高的態勢,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積極參加雙邊漁業合作談判,獲得了印尼政府批準的入漁許可配額,有效地拓展了遠洋漁業發展空間,引導企業通過陸地投資方式獲取入漁許可。福州宏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計劃在毛塔投資1億美元建立漁獲加工、漁船補給設施等陸地設施,毛塔政府給宏東公司152艘漁船的入漁許可,包括拖網、流刺網、延繩釣、籠捕等多種作業方式,同時給予不需進港卸貨、漁獲可自由銷售等優惠政策。
另外,福建省還積極開展遠洋漁業資源探捕。連江縣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實施東南太平洋公海鲯鰍資源探捕項目,平潭安達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實施外海中上層魚類資源探捕項目,通過探捕調查,開展漁具漁法試驗,收集相關數據,為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福建省著力推進漁業向深藍發展,全省遠洋漁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據介紹,目前,全省遠洋漁業企業共有24家,其中,11家企業已開展捕撈工作,還有13家企業正加緊造船。外派遠洋漁船293艘,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公海及印尼、印度、緬甸、西非等專屬經濟區海域作業,年產量超2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預計到今年年底,遠洋捕撈漁船將增至400艘。
福建遠洋漁業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通過資源整合、產業化經營,呈現出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化發展的態勢。如今,福建擁有福州宏東、福州宏龍、連江遠洋、平潭安達等一批遠洋漁業龍頭企業,在國外投資興建了7個遠洋漁業基地,初步形成產、供、銷、運、加工的完善產業鏈,抵御風險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大幅增強,捕撈產量及生產總值穩步提升。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福建省遠洋漁業生產總量達11.2萬噸,同比上升20.79%;總產值達10.5億元,同比增長21.51%,位居全國前列。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為八閩大地撐起一片藍天。福建的海洋近年來通過加大資源與生態環境監管力度,大力實施海洋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全面推進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2011年全省近岸海域清潔和較清潔水質面積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積的比例已達到6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2004年起,福建率先在全國開展排污口監測,對陸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鄰近海域環境、重點涉海工程的施工和營運、閩東沿岸生態監控區、主要海水增養殖區和海洋保護區進行生態環境監測,有效監控陸源污染物入海和重點海域環境變化。
福建高度重視海洋生態建設與修復。先后建立了12個海洋自然保護區和3個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保護面積達13.53萬公頃。實施廈門海洋生態修復和“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管理東山-南澳省際合作項目”,獲得全球環境基金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贊譽并在全球推廣。實施泉州灣生態修復、東山八尺門海域生態修復等一批重點項目,主要采取截流治污、種植紅樹林、布設人工魚礁和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復海洋生態,擴大海洋環境容量,提升海洋環境承載力。
“海納百川”啟示我們,治理海洋污染,必須從源頭抓起。福建提出海陸統籌、海陸一體化的海洋環境保護模式,開展全省沿海陸源入海排污口調查登記,實施海洋污染源溯源追究制度試點,探索海洋環境監測數據資料交換、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聯合執法監督等辦法,推動建立海陸聯動環保協調機制。對沿海市縣政府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責任制考核,對區域突出海洋環境問題追加單項考核并實施區域限批促改措施,促進各級政府更加重視海洋環保工作。
在加快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建設中,福建著力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藍海。據透露,福建今年將在廈門、晉江、東山等地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并在沿海地區先行建設一批省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出臺沿海重點生態保護名錄,打造福建最美海島。
近年,福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持續位居中國前列。2012年,福建新增國家級海洋公園4個,近岸海域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達62.9%,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
發展海洋科學技術
海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和重要資源,隨著陸域資源的緊張和能源的日益短缺,人類的觸角不斷向海洋延伸,海洋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許多發達國家的重要戰略。
近年來,福建努力創新工作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10年海洋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達59%。初步形成兩個海洋科技發展中心,即以廈門為依托的海洋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和生物技術工程中心,及以福州為依托的海洋科技中試基地和閩臺海洋科技合作交流中心。
在海洋藥物和海洋生物制品研究開發方面,取得一批研究水平居全國領先、具有產業開發前景的高新技術成,涌現出一批規模化生產企業(如詔安潤科、廈門藍灣、福建高龍、石獅華寶、泉港海洋化工、順昌神六、福州南海岸、廈門星鯊等),2010年福建省海洋新興產業的產值增長幅度超過25%。同時,利用“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平臺,促進省內外優秀的海洋科技成果對接,目前,50%以上的對接項目已落地轉化為生產力。
在福建,海洋傳統優勢產業方興未艾,以節能、節地、環保、高值化為特征的海洋高新產業正飛速發展,亮點頻現。
在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方面,近年來,中船重工七二五所發揮在海洋裝備新材料研發上的優勢,大力開展海洋艦船防腐材料的研制及應用工作,先后開發了低錫、無錫自拋光防污涂料、低表面能防污涂料和導電防污涂料、生物防污涂料等幾十項海洋船舶長效防銹防污和特種功能材料,形成了數億元的產業化規模。
海洋科技為福建海洋經濟帶來了深刻變革,從海洋資源的開發、傳統漁業的轉型到海洋新興產業的培育,海洋科技的觸角已滲透到海洋經濟的每一個角落,涌現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效益明顯的現代海洋企業。今年1~5月全省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增幅達47%,是福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
“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是中央賦予福建的重要使命,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人才是第一資源”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對人才的戰略性認識,也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事業進步中得到充分體現。近年來,福建依托海洋科研院校,培養了一批海洋專門人才和海洋管理型人才。同時,適應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需要,將相關專業人才列入年度緊缺急需人才引進指導目錄,引進省外、海外高層次人才。下一步,福建將在加強海洋科技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加大海洋復合型人才和海洋科技高端人才的培養力度。組建平潭海洋大學,建成海洋學科優勢特色明顯、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的多科性大學。支持符合條件的福建省高校、研究所、現代海洋產業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設立博士后站點,充分利用博士后平臺優勢,引進、培養一批福建省海洋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型人才。
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率先在海洋與漁業系統進行行政綜合執法改革試點,將原有的8家機構合并組建成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副廳級事業單位,同時將市、縣65家執法機構納入參照公務員管理行列,去年沿海30個縣(市、區)又掛牌成立97個執法中隊,核定編制403名,大大增強了海洋執法力量。
臺灣海峽是海峽兩岸人民生產活動頻繁區域,為了維護臺灣海峽和諧氣氛,保護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臺灣海峽海洋生物資源環境,福建始終把臺灣海峽維穩執法監管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2009年,福建聯合臺灣海巡署,在廈金海域首次組織開展打擊海上違法采砂、違法傾廢、電炸毒魚等海洋違法行為的專項行動,實現了60年來海峽兩岸首次聯合執法。以后,海峽兩岸海洋聯合執法趨于常態化,對切實保護海洋資源生態環境,共同維護兩岸民眾的福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海域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海洋維權執法比陸地困難而且危險,尤其是釣魚島海域,是福建漁民傳統的生產作業區域,必須要有一支高效的執法力量,才能守護看好這片海。面對茫茫大海,福建海洋執法隊伍邊學習、邊實踐、邊創新,走出了一條堅實的維權執法之道。
針對海域遼闊,維權執法力量有限和違法調查取證難等特點,執法隊伍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岸線巡查制度,把各類違法圍填海現象和污染海洋的行為制止在萌芽狀態,大大降低了海上違法案件發生。選擇了數個重要的無居民海島,劃定三海里禁入范圍,建立了巡查制度,對全省2000多個海島進行不定期巡查,不讓違法犯罪行為得逞。通過這種執法模式,福建高效開展了“海盾”“碧海”“護漁”等執法行動,嚴厲打擊了非法用海、海洋污染和非法捕撈等行為,為海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2012年,福建海洋執法隊伍出色完成釣魚島附近海域和專屬經濟區4次海洋維權巡航和5次漁政維權巡航任務。
今年2月,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所屬的原“中國海監8002”船入列,8月正式編為“中國海警2112”,拉開了我省海洋綜合執法改革的序幕。據了解,“中國海警2112”船船長79.9米,寬10.6米,排水量1337噸。主機為雙機雙槳,最大航速可達20節,續航能力5000海里,自持力30晝夜,可抗7級風力。入列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已巡航近90天,先后參加東海油氣田、釣魚島、蘇巖礁和南海仁愛礁的海洋維權執法工作,創下了多項第一。
春潮涌海西,強省展鴻圖。“發展海西經濟,建設海洋強省”是我們的共同目標,讓我們齊心協力,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為建設福建海峽藍色經濟實驗區的宏偉藍圖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