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離開,年幼的孩子卻留在了農村,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中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行為。
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學好了,沒人夸;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于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
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離開后,留守兒童在節儉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些兒童生病時,也往往沒有能力去醫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干脆硬“扛”。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的,對于自己家庭及親緣關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于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并發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可。
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系到一個人數達2300多萬的群體的問題,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