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簡介
檀東鏗 當代著名花鳥畫家,1943年4月生于福建福州,祖籍永泰。1965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曾任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建師大美術學院院長、碩士點學術帶頭人、省美術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省陶行知畫院院長、福州市美協副主席、省文聯委員、省政協委員、國家教育部高校本科評估專家組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擅長中國畫花鳥、山水,尤精于工筆花鳥畫,長期授業于著名花鳥畫大師鄭乃珖先生。多件作品被國務院中南海紫光閣、外交部釣魚臺、北京毛主席紀念堂、臺灣國父紀念館等收藏。并被全國7所大專院校聘為客座教授、多個藝術團體聘為藝術顧問。
檀東鏗的作品既端嚴精微又氣度開張,給人寬博之感。他作品以工筆花鳥為主,卻能兼工寫意和山水。從他的畫作中,我們看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看到作者經過長期實踐積累起來的創作經驗和深厚的傳統功力。
數十年前,檀東鏗是我的鄰居,上世紀60年代初他開始學習中國畫,那時山水、花鳥、工筆、寫意都畫,后來逐漸轉而主攻工筆鳥畫。
他對畫很著迷,學習很用功,筆不離手又肯動腦筋,且注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而進步很快。尤其是近年來,畫作日趨成熟精到,觀之,真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之感。
檀東鏗的作品既端嚴精微又氣度開張,給人寬博之感。他的每幅作品都畫得很精美,從造型的概括取舍,到用線用色都十分講究,但是卻不拘謹;形體豐秀大方,線條消勁圓雋;放得開,收得住,色彩統一協調又有統一中的小變化。像他的牡丹、芙蓉,花朵都畫得碩大、豐滿,占據了畫面很大的位置,顯得輕盈厚實,毫無空薄之感。他的幾十幅作品,每一幅都有一種基調,既保持了一幅畫色彩的協調,又拉開了畫幅與畫幅間的距離。
檀東鏗的作品,在突出畫面主體時,注意到主體和環境的聯系,注意到借物言情,他努力把對象表現得有活力,有詩情畫意。因而他的作品給人許多畫外的遐想,給人余韻無窮的感覺。從他的畫作中,我們看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看到作者經過長期實踐積累起來的創作經驗和深厚的傳統功力。
出畫集,辦畫展,畫作一多,往往難以避免雷同,要克服這點,就要注意收集素材,從生活中吸取營養,就要注意不同的立意取材,就要注意運用多樣化的表現手法。檀東鏗注意到了這些。他的作品直接來自于生活,像杜鵑、馬蹄蓮、芙蓉等,無一不是來自于寫生稿本。正因為來自于生活,所以像木芙蓉之類的花,他畫得絕不同于畫本,而是畫出了自家的風格,且顯得風姿綽約、體態萬端。
他平時學習勤奮,空余的時間抓得很緊。他注意向傳統、向前人和當代的書畫家吸取營養,學習多樣化的表現手法。他作品中以工筆花鳥為主,卻能兼工寫意和山水,他注意到了工與寫、雙勾與沒骨、白描與重彩等多樣花鳥畫表現手法的結合運用,且結合得十分自然。此外,為了拉開畫作的距離,他還注意到構圖的變化。他的扇面作品,有的畫材滿紙,枝繁葉茂;有的畫面空靈,僅幽花數朵。但不論是繁是簡,他的構圖都處理得跌宕多變,奇正相生。畫材多的畫,密而通靈,風姿依然秀美;畫材少的畫,少而不空,空白處皆成畫境。古人云:行成于思。一幅畫要畫好,筆墨的基本功是需要的,但還要有靈感,要善于用腦筋去思考,有了創作的靈感,三思而后行,才會把作品畫得更有深度,更有感染力。
檀東鏗說,繪畫重在表現自己的情思,重在立意,而不在于手法上的標新立異,只要立意確定后,為了突出主題,表現畫作的意境,什么手法,不論新的、傳統的他都用。正因為他在創作中強調了言情,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境界,因而他的作品自然滲透了自己的個性,形成自己的風格,因而也就顯得不同凡響。
檀東鏗年輕時是念中文專業的,他對詩歌散文尤為嗜好,也寫得一手好詩文。這些文學修養賦予他作品較多的內涵,再加上他對書法的素養,使他的這些作品情調優雅,具有濃厚的書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