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暑假,“小候鳥”們滿懷希望地來到陌生的城市與久別的父母相聚,但由于人生地不熟和家長工作忙,他們面臨著再次空巢和親情疏離的窘境。于是,他們在城市里“二次留守”,只能聚集在一起,度過與父母久別重逢但又相對無言的時光。
他們有的調皮,整日與同伴嘻打瘋鬧;有的安靜,沉默得只愿縮在角落自言自語。他們孤單,把一個籃球玩到破爛不堪;他們自立,因為一年到頭主要靠自己照顧自己。他們是被稱為“小候鳥”的留守兒童。
龐大的進城務工人員帶來了同樣龐大的隨遷子女群體,許多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的外來務工子弟學校,還有許多未滿入學年齡的幼兒和假期進城與父母短暫相聚的“小候鳥”。
他們的父母因為家境之困背井離鄉進城打工,他們只能在暑期的時候從老家來找尋父母——每年的暑運,無論烈日炎炎的中午還是人流稀少的凌晨,只要你去火車站、汽車站,就會發現,那時的列車已經成了“托運兒童、郵寄老人”的專用車,那些被稱為“小候鳥”的孩子們成群結隊地來到大城市。
暑期,對于大多數的孩子而言意味著放松和歡樂。而到了“小候鳥”的身上,主題卻變成了寂寞和孤獨——或因為工作繁忙疏于照管,或因為分隔兩地聚少離多疏于交流,對于這些留守孩子而言,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周遭陌生的環境讓他們選擇與孤獨寂寞為鄰,開始了“二次留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二次留守”更加殘酷——與父母那么近,卻在心靈上那么遠。
相聚一刻為何難享天倫之樂?也許,他們缺課外書、缺電腦,想要零食,想要一個新書包……其實他們最需要的,只是尋常的天倫之樂,每天來自父母的一聲呵護。
做父母的何嘗不想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們為了生存,他們背井離鄉,骨肉分離,每天為家計忙碌輾轉如陀螺。對子女認真呵護的最大障礙來自于客觀限制——閑暇的時光是非常奢侈的。而這樣的生長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其實,他們在閑暇下來的時候也會思考一下,但結果往往是無奈。
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記者觀察、采訪,都會發現這些孩子們的狀態從“留守”變成了“二次留守”。造成留守兒童二次留守的原因有三:一是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再加上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外界隔絕,使孩子喪失了交友環境;二是留守兒童個性比較內向,不自信,沒法適應城市生活;三是長期和父母疏離,產生了隔膜,而這是在短短的暑假內無法解決的。
這樣的困局,該如何破解呢?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使戶籍制度不再成為隔離城鄉的桎悎;其次,徹底打破社會對農民工的不平等待遇,真正實現“同工同酬”,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少老少得”的分配原則。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兩個問題要徹底解決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