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兒童”,一個酸楚的稱呼。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里謀生糊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
一封沒有寄出的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今天老師教我們寫信了,這是我寫的第一封信,寫給你們。女兒想問你們:什么時候回來看我?
爸爸媽媽,你們去遙遠的地方打工,一走就是兩年了,怎么還不回來?有時候受到同學的欺負,也想到你們,想跟你們說說,可是我連你們在哪里都不知道。不過我知道爸爸媽媽全是為了我,在外地勞碌……
有一天,我路過學校的小賣部,看到“公話”的牌子,牌子下面放著電話機,有很多同學經常在那里接到親人的電話,我也夢想有一天接到你們打過來的電話,也想給你們打電話,但不知道電話號碼。
爸爸媽媽,這是我第一次寫信,你們走后的兩年里,我又長高了,在學校里認識了更多的同學。我的樣子你還能記得嗎?以后我天天寫信,告訴你們我在家的情況。
想你們的女兒:蘇蘇(化名)
這是一封未寄出的信,因為不知道地址,蘇蘇把信細心地疊好,小心翼翼地放進書包里。她希望不久以后,就能知道爸媽打工的地址,然后將信寄給他們。
蘇蘇,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豐集鄉青山村中心小學3年級學生,爸媽兩年前去外地打工,至今未回。10歲的蘇蘇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學習成績在班里排前10名。青山村,一個有山有水類似江南風格的農村,農民以種植水稻、小麥為生計。從十幾年前開始,這里的青壯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孩子留給老人照看。
“留守兒童”的困惑
蘇蘇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個。
“留守兒童”被定義為,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
盡管“留守兒童”現象早就出現,但“留守兒童”的概念卻是近幾年才產生。統計表明,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而且仍呈增長的趨勢。
由于留守兒童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
“蘇蘇是個上進的女孩,其他的一些孩子就讓人操心多了。”班主任王曉文說,班里面有超過一半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或者過分溺愛、或者疏于過問,使孩子沾染上一些不良習氣,比如沉迷網絡游戲、抽煙、喝酒,甚至早戀等。
與蘇蘇同班的男學生管虎(化名),爸媽均在杭州打工,他跟著爺爺奶奶在家上學。父母長年在外,只有春節期間才返家,平時無暇過問管虎的生活和學習,他便慢慢迷上網絡游戲,對上課沒有興趣,后來索性經常逃課去網吧,一次竟然在一黑網吧內連續玩了兩天兩夜,對此爺爺奶奶也束手無策。
調查顯示,同農村其他兒童相比,留守兒童中不少學習成績較差,對前途缺乏期望,思想道德、行為觀念等存在一些過激的想法,比較容易產生不良行為。
一份來自河南信陽市商城縣公安局的資料證實,去年該縣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三成與留守兒童有關。曾有公開的消息說,在全國的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罪犯來自留守家庭。
來自六地的調查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話題,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近日對北京、深圳、廣州、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市的670位公眾進行了調查。抽樣中,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比例為6∶4。
調查得出的4個主要結論顯現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其一是,夫妻雙方都在外的務工人員較多,兒童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根據收集的數據顯示,57.2%的被訪者是夫妻雙方在外打工,35.7%是丈夫在外、妻子留在農村。被訪者中,近一半將孩子留在農村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
其二是,留守兒童的性格、心理等因與父母缺乏交流發生不良變化。被訪的父母中,60%半個月或一個月和孩子聯系一次,10%平時很少聯系,只在過年過節時回家看看。造成的結果是,孩子變得不愛說話,性格孤僻。有的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經常惹事。
其三是,農村留守兒童渴望得到父母關愛。被訪的兒童中,57.1%不想讓父母出去,希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57.2%認為住在一起的親戚沒有父母對自己好。孩子多數認為所謂的監護人對自己的約束較少,對自己的教育也少,遇到問題多半自己解決。
其四是,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狀況沒有引起在外父母的重視。“在外打工,最擔心孩子什么?”只有17.1%擔心孩子不學好、干壞事。
曾有學者通過比照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發現,留守兒童留下的最大問題還是教育。分析中說,留守兒童的小學教育狀況良好,但初中教育問題明顯。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這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嚴重不相符。
隔代教育留下的缺憾
“隔代教育”是留守兒童現象中另一個焦點問題。
這是一個山村四年級的留守學生檔案,今年上半年,商城縣三里坪鄉某中心小學四年級的3個班級中,一班、二班、三班人數分別為60人、60人、58人,父母皆在外、父在外、母在外合計占班級人數比例為,一班50%,二班39%,三班68%。
留守學生的撫養狀況顯示,這些留守學生由祖輩撫養的占50%以上。
“外出務工潮造成農村許多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形成了諸多事實上‘單親家庭’或‘隔代教撫養’現象。”該校校長李道中說,隔代撫養形成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隔代撫養可能形成的監護缺失不容忽視。據報道,2004年3月,四川省富順縣某鎮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一個13歲女孩被同村人強暴,在無人知情的情況下生下了一個孩子。由于父母在外務工,這個13歲女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平時過問不多,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少女生子案給人留下的疑問是,一個正在上學的女孩懷孕臨產,中間漫長的時間,學校和家庭為何沒有覺察出任何異常呢?調查發現,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監護權的缺失:親戚認為有老師管,老師以為有親戚看,結果兩頭都沒管。
隔代教育還可能對留守孩子的學習、成長等造成影響。在商城縣三里坪鄉某中心小學調查中發現,該校367名打工子女中,有40%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較差”是指每學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學生成績中等偏下。
“學習成績差只是留守孩子令人擔憂的一個方面,家庭沒有稱職的監護人才是留守孩子面臨的最大潛在危機。”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楨認為,從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從其他渠道獲取,同齡人的不良習慣很容易鉆空子。
“代管家長”模式
有關人士呼吁,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家長、學校、社會“一個也不能少”。
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湖南一學校走在了前列。湖南省新寧縣白沙中學將“代管家長”制寫入教學計劃。學校規定:班主任為“留守孩子”的代管責任人,教師和“留守孩子”結對,義務代管;學校每周末進行一次檢查;對表現突出的“代管家長”進行表彰,對進步較快的“留守孩子”給予獎勵。當時,學校270多名“留守孩子”都有了代管家長。
第二學期,白沙鎮中心學校及時推廣了白沙中學的經驗,在全鎮掀起了中、小學教師“伸出一只熱情手,牽著留守孩子走”的代管家長活動。
與湖南新寧縣白沙鎮千里相距的河南省商城縣三里坪鄉,正在探討另一種方式來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除了發動學校老師‘結對子’,還注重留守兒童的親戚對其的關懷。”三里坪鄉黨委書記蔣曰恒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孩子的成長需要全方位的介入,父母不能完全缺位。”河南財經學院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周正教授說。他說,兒童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這種共同生活能夠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育提供比較理想的環境。而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至少一方恰恰不能與孩子共同生活,這給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知識學習、性格培養等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周正建議,在外務工的家長們不能忘掉孩子,最好與孩子保持聯系,從而保證“留守兒童”的在學業、生活等個人成長方面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