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家企業來說,如果內部沒人發言,要么是管理者蠻橫專權,要么是員工沒把企業當自己的事。即使有人發言,如果發出來的多是抱怨,或全是贊美,也有問題:前者意味著領導者正失去人心,企業管理面臨極大考驗;后者意味著企業正沉浸在自我營造的美好中,固步自封、不善學習,遲早將被市場淘汰。
企業需要“好聲音”,不僅僅是因為“聲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公司治理的現狀,更因為它在監督企業管理與發展上的建設性力量。
“好聲音”首先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訴求。如果說公司創業初期的發展更多是依靠兄弟豪情、領導人魅力的話,那么到了成熟期靠什么?一定是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今天的競爭優勢早已轉變為企業領袖要通過團隊的力量創造的新合作關系,即公開、公正、平等的合作關系,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在集體“好聲音”中找到前行的有力支撐。
“好聲音”同時也是企業科學管理的成熟標志。一個制度的出臺,無論是面向未來還是解決當下的問題,這些制度的定制者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個人本職工作出發,或從企業角度出發,但很難做到真正的從員工角度出發(盡管他們才是企業生命力的最核心因素)。這種時候,如果能有一個健全的機制或平臺,允許員工自己來參與制度的制定或決策,局面將大大改善。而這種機制或平臺本身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家企業的管理水平。
為保證“聲音”的公正性、全面性,我們從公司內部各個層級推選出了職工代表。他們可能是部門總監,也可能是普通員工;可能是入職不久的新人,也可能在恒信十多年的老員工;甚至一線的代表,公司保潔阿姨,都有被推選的機會。我相信不同位置上的人看到的問題一定不一樣,而多元化的員工代表團隊,將更有利于公司360度的管理提升。
美國瑪麗凱化妝公司總裁說,“P和L不光代表利潤(P r o f i t)和虧損(Loss),同時也代表人(People)和愛(Love)”。一個真正好的制度一定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當一個企業靠一套非常完整的運行機制去保證其持續健康發展的時候,就標志著這個企業在管理上走向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