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建設的穩定開展,離不開其基礎經濟建設環境的穩定,這就需要針對我國基礎經濟建設環節展開優化,從而促進其基礎經濟建設系統內部各個環節的有效協調。在此過程中,積極做好交通公路建設是非常必要的環節。特別是山區公路建設的問題。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廣大,地形地勢復雜。由于山區自然環境惡劣,容易出現較多的自然災害,這對日常山區道路建設是非常不利的。在道路建設過程中,通過對設計階段選線環節的合理優化,實現運營階段山區公路安全快捷地發揮效益,以保證日常工作的穩定開展。
關鍵詞:山區道路;選線環節;優化方案;管理應用;研究總結
1 山區選線環節的分析
1.1 在進行山區道路優化選線環節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山區的自然環境及山區選線的特點。由于山區具有地形起伏大、溝壑縱橫等特點,在山區道路設計選線過程中,難免出現平面展線位置狹窄、平縱配合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加大了設計階段的工作難度,導致難以保證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及穩定運行。山區不僅地形復雜、自然坡度較大,而且地質條件復雜,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巖溶現象、崩塌現象及其滑坡現象,這都不利于地質應用環節的完善。除此之外,復雜的水文條件,也成為制約山區公路選線環節順利穩定發展的影響因素。由于山區河流曲折迂回,河岸坡陡,水流比降大,流速快,流量集中,沖刷及破壞力較大,使得山區道路無論在設計階段還是施工階段,都大大增加了工作難度。
如何充分利用山區地形地貌特點,既能保證良好的平縱線形指標,減小工程量,降低工程造價,同時又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設計選線環節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保證山區選線環節的合理優化,才能最大程度的促進當地區域的經濟效益及其生態效益的綜合發展,從而保障山區公路建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山區道路選線環節,應當首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路線在政治、經濟上的地位,城市建設對道路使用的各種要求;路線在整個路網中的作用,與沿線用地、水源保護等規劃的關系;沿線地形、地質、水文、氣象、地震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施工條件、工程建設投資、工期等因素;道路建設對沿線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沿線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的關系。
1.2 在進行山區選線工作之前,要切實做好相關的山區選線準備工作,收集地形、地質、水文氣象資料,做好地形環節、地質環節、水文環節及自然氣象環節的調查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山區的詳細資料進行選線設計。結合搜集的資料,在地形圖上做好方案比選工作,要實現環保、地形、地質、地貌等各個環節的重點研究,提出多種可行方案。對于必選的可行方案,要進行現場踏勘,補充地形圖上缺失遺漏的信息,并做好相關的標記,現場了解路線走向。結合現場踏勘情況,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對必選方案進行經濟技術比較、方案論證,提出推薦方案。在進行方案比選論證的同時,還要重視控制設計成本環節的工作,合理確定最優設計方案。
在路線設計過程中,應合理采用線形指標。山區道路線型指標的應用應遵循以下原則:平面線形在滿足規范要求的前提下,要做到盡可能與地形地貌相結合;線形設計必須做到平、縱、橫的協調;指標采用必須均衡,并盡可能采用指標的上限;必須保證行車的安全與舒適;工程量盡可能做到最小;指標的選用要充分考慮道路景觀的要求。此外,不同等級道路,因設計速度和交通量不同,在指標運用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在確定設計速度和設計年限范圍內的交通量以后,如何采用合適的技術指標是保證行車安全、舒適,以及路面使用壽命的關鍵。筆者認為,若在沒有受到其它條件限制的前提下,盡量選用對應指標的上限。
1.3 在山區選線過程中,還應注重線形美學,做好景觀設計工作
一般來說,景觀設計和道路美學是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將美學、景觀設計與道路設計有機的結合,是道路美學設計的關鍵。綠化是景觀路、生態路、環保路的具體體現,色彩的搭配,形狀的變化,以及樹種的運用顯得更為重要。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道路設計在追求快速、安全、高效、舒適的同時,已注重對道路景觀的欣賞,因此,道路設計者應不斷拓寬設計思路,改變以往的思維模式,對道路美學設計和景觀設計要有前瞻性和全局觀。
2 山區道路選線方案的優化
2.1 隨著現代道路設計選線的發展,山區道路選線模式也在不斷得到優化,其綜合性的選線模式不斷得到應用,比如其工程地質選線模式和地形控制模式的結合,突破其傳統的地形選線的局限性,通過對山區交通的深入分析,實現其整體道路設計環節的優化。在道路選線過程中,針對山區地形地質水文等復雜的自然條件,要堅持綜合選線原則、系統分析原則及其整體最優原則等,盡可能地繞避工程地質不良地段。針對比較隱蔽的地質現象,要采取相關地質問題的有效處理。在山區地形、地質復雜地段,道路一般都是從一條河的流域跨過分水嶺進入另一條河的流域,因此山區道路選線主要是越嶺選線與河谷選線,其重點要解決的是越嶺埡口的位置、隧道長度和越嶺高程的選定,然后聯系兩側的引線條件,擬定不同隧道長度和展線方式等問題。
針對山區建設環境的脆弱性,通過其山區路線環境環節的優化,以降低對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實現對自然災害發生率的降低。該環節的開展,首先要針對山區的建設環境的展開優化,然后在道路選線設計過程中,要遵守生態保護的原則。這對日常山區道路選線工作的穩定開展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從而提升山區的生態水平,也有利于降低日常的自然災害,也就有利于保證山區道路建設工作的穩定發展。這需要其環境保護方案和線路選擇方案的有效協調,需要引起相關路線設計人員的注意。把山區道路選線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而采取的方法,平面上采取避讓的方法在選線中除應考慮工程造價及技術標準外,山區道路的選線設計應盡量避讓珍稀動植物資源集中的地區以及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區域,例如:濕地、自然保護區、天然森林、森林公園、水源區等。橫斷面上采用縮距法路堤、路塹的填挖高度,直接關系路基邊線寬度的大小,因此,在縱坡擬定時,要盡量考慮橫向邊沿的最佳寬度A,A=Ah×b/cosa,式中Ah為提高值,b為邊坡坡度比值,a為地表自然坡度。
2.2 在山區道路選線過程中,要實現其相關措施和環境保護環節的協調,從而保證山區道路建設綜合效益的提升,滿足日常環境建設工作的需要。這是目前山區道路建設的重要工作,有利于促進其山區道路選線環節的優化。為此需要遵守相關的環境保護原則,以促進線路建設綜合效益的提升。通過對環境調查工作的開展,來協調日常的山區路線的規劃環節、設計環節及其施工環節,積極做好相關的環境治理工作及其環境評價工作,從而優化山區的道路選線工作。在環境保護過程中,促進其綠化環節、施工組織環節及其勘測設計環節的優化,以降低對山區環境的不利影響。考慮線路運營的環境問題,山區道路選線中,考慮線路在運營后的環境影響是山區道路選線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投入運營以后的環境問題,主要從兩方面來考慮,首先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統,大量的開挖取土,破壞土體原有自然結構,相應的生物鏈隨之改變,也就改變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其次是對水土環境的影響,邊坡中深挖路塹、高填路堤,引起塌方、滑坡等現象,造成水土流失、地質條件的不穩定。
3 結束語
山區道路選線環節的順利進行及穩定開展,離不開對山區綜合運作環境的分析,這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通過全方位的分析研究,采用合理的方法,解決山區道路設計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