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漢斯立克、維特根斯坦、叔本華、里爾克……當你聽到這些名字時,一定很難相信這個侃侃而談、話語中蘊含深刻哲理的采訪對象是一個音樂專業的學生,一個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盲人。
采訪代博,是因為他4月剛剛入選參加由法國巴黎銀行及旗下基金會發起并與中央音樂學院合作舉辦的“明日之星”鋼琴音樂節,而在7名入選者中,他是唯一一名攻讀雙學位的學生。以作曲系碩士研究生并輔修鋼琴專業(師從由熹副教授)的身份入選旨在為年輕的中國鋼琴家提供展現自身才能的舞臺,打造鋼琴界“明日之星”的音樂節,代博自有他的出眾之處。當筆者問他為何被選中時,他說他也不太清楚。對于這項活動,他并沒有作太多的準備,只是因為當時正練習著一些作品,于是根據組委會的要求報了50分鐘的曲目,現場彈奏了10~15分鐘。他選擇的作品比較偏現代,有希曼諾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奏鳴曲》、梅西安的《鋼琴前奏曲》第2首和第8首,以及他本人創作的《醉京風》。
雖然代博的眼睛已經沒有光彩,但是談到自己學習音樂的經歷,依然能夠讓人從他的雙眼中感受到那種從內心深處迸發出的熱情。
“用鋼琴抒發自己的想象”
1988年出生在長春一汽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代博,走上音樂之路完全出于偶然。他先天患有嚴重的青光眼,聽覺和記憶力卻超出常人。四五歲上幼兒園時,因為眼睛不好,老師不讓他出去玩,把他一個人留在房間里,他會用腳踏風琴彈奏出老師教唱的兒歌。老師很驚訝,建議他學習音樂,可是家里經濟拮據,而且親戚中沒有人從事相關職業。6歲半時,幾經求醫問藥,代博不但視力每況愈下,高眼壓引起的頭疼也時常發作。因此有人建議他先學學視唱練耳。他學得非常快,老師告訴他的媽媽應該讓他學鋼琴,但家里的經濟條件根本無法支持他實現這個愿望。最終,是疼愛他的奶奶把他父親的兄弟姐妹們叫到一起,讓大家共同出資“為孩子買一件大玩具”。琴是買了,可他的眼睛越來越差,連續6次到北京同仁醫院做手術,眼前幾乎完全是灰蒙蒙的了,疾病的痛苦使他的情緒更加低落。7歲時,長春大學一位特教老師知道他的情況后,愿意免費教他。他在老師的幫助下,學了很多曲子。8歲時,他報名參加了一個兒童鋼琴比賽,錄音師聽了他的演奏后,認為他是學音樂的材料,并建議他換個更專業的老師。然而,無論是在情份上還是在經濟上,這都讓他的家庭很為難。經過各方面考慮,1996年夏天,他找到省里最好的鋼琴老師劉尚焜老師學習。每次上課前他都會在吉林藝術學院附近的琴行練琴。出于好玩和興趣,他總會即興彈一些自己創作的小曲子。一年后,他的這種愛好被一位長影樂團的老師發現。那位老師建議他學習作曲,并向他推薦了長影的著名作曲家吳大明。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和年齡,一開始吳老師的態度并不積極(怕他只是一時沖動),后來是代博的執著與堅持說服了他。在吳老師那里,他不僅學習和聲、樂器法、配器、音樂史等課程,還聽了大量的20世紀作曲家的作品,讓他對音樂有了更多的感性認知。2000年,他們家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五一”節前夕他和母親一起進京觀光。其間,他租用中央音樂學院的琴房練琴。當時正值該院附中招生考試,一位考生家長建議他考考附中,并推薦他跟著附中的張志偉老師學習鋼琴。張老師很愿意教他,并把他推薦給杜詠老師學習作曲。一年后,他以最高成績考入附中作曲學科。2005年以優異成績被推薦提前兩年考入大學作曲系。2010年,代博又以第一名的成績免試攻讀本校的研究生。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眼疾使代博幾乎失明,但音樂為他鋪展了另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在10歲時發表的一篇題為《我的心在飛》的作文(該文發表在“全國優秀少年兒童文庫”系列叢書《雛鷹之夢》)中這樣寫道:“音樂讓我感到生活是這樣快樂,有那么多美好的東西在等待著我去發現,去學習,去創造。我常常陶醉在音樂當中,為藝術的美而激動,一段樂曲、一首詩、一篇散文都會深深地吸引我,把我帶入想象的王國。我用鋼琴抒發自己的想象,常常為自己作出的一個美的和聲或一段優美的旋律而欣喜若狂。我感覺我的生活是這樣快樂和充實。”
“用知識在心靈上掛一盞明燈”
音樂讓病魔纏身的代博沒有沉于悲傷,“沒有就此陰暗”,而是“一天比一天絢爛”。幼小的他在自己的作文中發出了“我要學習,不管這將有多難,我要用知識在心靈上掛一盞明燈,來照亮我的人生”的感言。
從代博的言語中,筆者感到他是一個內心堅強而豐富的人。他說他的父母并不是特別有主意的人,家庭的民主造就了他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的能力。無論是治病還是學習音樂,父母都很尊重他的意見。他說他人生中的兩個重要選擇都是自己作出的。一個是去普通小學學習,到了上學的年齡,他渴望學習,渴望集體生活,但長春沒有盲校,而四平盲校只招收10歲以上的住讀生。他當時的視力很不好,親戚們心疼他怕他學習有困難,累壞了,想讓他把這一點點視力保護好。然而他不肯,在他的堅持下,父母開始帶著他跑學校,在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后,代博最終被一汽二小接收。第一次成功的選擇,給他以信心和奮斗的力量。第二次是在考附中時對專業的選擇。父母希望他考鋼琴專業,因為學作曲面臨的困難更大,要讀總譜,閱讀大量的作曲技術方面的書籍,寫譜子,而且還要學習各方面的相關知識,具備對各種藝術的鑒賞、學習和感悟的能力。他深知音樂創作是一條艱難而曲折的探索之路,但他太熱愛作曲了。因為音樂創作是他最好的表達自己的方式,是他抒發生活感悟的最佳方式。音樂能表達出許多語言無法描述的細微感受,使他陶醉,使他感動,使他的心變得豐富。他認為音樂是至純至真的精神產物,絲毫的功利思想都會褻瀆它。所以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作曲專業。雖然在后來的學習中他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堅信無論什么困難都將被熱情和意志戰勝。能夠選擇和掌握自己的命運,他無怨無悔。
他說自己的學習經歷雖然坎坷,但也非常幸運,因為他遇到的老師都治學嚴謹而且非常開明。吳大明老師給他上和聲課會同時用4本教材,老師和學生同做作業,并且會做出多種方案,共同研討。這使代博從小就養成了把一個問題想出多種方案的習慣。上附中時,他也和同齡人一樣有過叛逆和激進。他經常會約主科杜詠老師、教研室主任劉長遠教授和他喜歡的歷史課張婉英老師等談話,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老師們經常犧牲休息時間和他聊天。老師們的有些話他當時并不認同,但是在之后的學習中漸漸領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受益頗多。上大學后,他有幸追隨著名作曲家葉小鋼教授學習。這讓他既緊張又興奮,想把之前學到的東西一股腦地都表現出來。而葉老師則給他講:縱使你有很多“花”,也沒有必要把整個屋子都擺滿,“花”并不在多而在于位置放得好,布置合理。他說,一個好的老師不僅僅要給學生灌輸知識,更要給學生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給他思考和獨立判斷的空間。葉老師的教學在為他打開思路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代博說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出于功利,如果帶著更多的目的去做事,得到的總會比實際的少。他是因為喜歡而學習音樂,也是因為喜歡而讀了很多歷史、文學、哲學、美學等方面的書籍。他的名字中的“博”字,就是父母希望他學識淵博、心智富饒。而廣泛的閱讀和豐富的精神滋養,也使他的內心愈加強大和從容。
“用自己的創作給愛我的人們提供精神享受”
經歷12次手術未能保住視力,右眼失明,左眼僅存0.01的微弱視力。眼壓的增高會壓迫視神經和腦神經,讓人頭痛難忍。這個年輕的生命一直承受著眼疾的痛苦,同時也得到了家人和老師、同學們的關愛和無私幫助。而這一切都在他的心靈中播下了感恩的種子。還是在他的作文《我的心在飛》中,他立下了這樣的志愿:“我渴望著,有一天,我會用自己的創作給愛我的人們提供精神享受,為我們的民族音樂事業增添輝煌的一頁。我渴望著,有一天,我也能用知識去播種一個個荒蕪的心靈,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質做貢獻。”
天賦加上努力,代博的藝術才華很快便脫穎而出,并且他在思想上的成熟和藝術上的嫻熟,都遠遠超過了實際年齡。2006年他成功為第十二屆北京市運動會開幕式創作會歌。2008年他的作品《空谷幽蘭》《沙之書》分獲“帕拉天奴杯”小提琴作曲比賽二等獎、優秀獎。2009年他的作品《醉京風》在全國首屆“金杯”手風琴新作品創作征集比賽中獲獨奏組一等獎(后被選為“2010中國哈爾濱之夏國際手風琴比賽演奏家組”規定曲目)。這一年他還獲北京現代音樂節“青年作曲家推廣計劃獎”,并應邀為溫家寶總理的詩《仰望星空》配樂。2010年為表達感恩之心,代博為中央音樂學院70周年院慶創作了手風琴協奏曲《幽山銘》,并成功首演。2011年他創作的交響作品《詠》由法國小提琴家奧利維·查里、法籍華裔鋼琴家及教育家周勤齡演奏,大提琴家朱亦兵指揮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室內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成功首演。2012年他的作品《幻蝶》在華沙之秋國際現代音樂節上成功首演。2013年4月,他與茱莉亞音樂學院教授、著名小提琴林昭亮合作,在香港大會堂演出《空谷幽蘭》。
此外,近年來他還與中國愛樂樂團、中國廣播電影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香港交響樂團等單位合作演出,并與柴亮、韓曉明、于紅梅等合作演出并錄制了10張自己編配和參加演奏的CD光盤。其中柴亮專輯《天路》及騰格爾專輯《天與地》均獲2007年全國唱片界評出的“十大發燒唱片獎”。為了回報社會,他還多次與薛偉、柴亮、曹曉青等演奏家們參加慈善音樂會,并組織和帶領中央音樂學院鋼琴重奏團在中山音樂堂舉辦2008年的“心系災區兒童慈善音樂會”。
由于素質全面、才華出眾,2006年代博在“尋訪青年榜樣——首都優秀青年學生評選”活動中獲得“自強之星”的光榮稱號。從“自強之星”到“明日之星”,代博離自己幼年時的夢想又近了一步。代博說在他求索的征程上,正因為有像法國巴黎銀行這樣熱心扶持未來音樂家的機構,有漫步者音樂家基金會的努力及波蘭大使館、法國電力公司及亞當密斯凱維支學院等對他的支持,有中央音樂學院多年的浸潤和滋養,才使他的心越來越亮,前行的腳步也越來越堅定。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健壯的翅膀,飛翔就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