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地道農民,張口卻是西方經典曲目亨德爾的《彌賽亞》,就連國外藝術家們都想不到,近一個世紀前西方的唱詩傳統被這些在田里揮舞著鋤頭的中國云南農民完整又專業地繼承了下來,而他們的合唱規格足以和國際接軌。曾在2008年央視青歌賽上一鳴驚人的昆明富民縣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受邀“上海之春”,于5月8日登上上海音樂廳的舞臺,并同云南省歷屆央視青歌賽榮獲“原生態”金銀銅獎的歌手李懷秀、李懷福、達坡瑪吉、小阿鵬等一起,獻上“中國記憶·云南美妙原聲——小水井苗族合唱團音樂會”。
泥土芬芳孕育純凈聲音
云南的農民唱詩班起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云南,在現今云南怒江與西藏自治區交界的諸多少數民族山寨里,意外“培育”了一批合唱隊。隊員均是當地的赤貧農民,他們不識譜,也沒有接受過任何音樂訓練,僅憑口傳心授卻保留了近一個世紀前西方唱詩傳統,其演唱水平之專業,連國外的藝術家都驚訝不已。
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是其中特別優秀的一支。據此次音樂會策劃之一、作曲家蔣明初介紹,小水井村距離昆明約30多公里,這個清貧的苗族村寨每年的人均收入不足千元,但歷史變遷造就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傳教士帶入的唱詩班傳統如遺珠般被這方質樸而又純凈的土地保留了下來,使其在原生態音樂資源十分豐富的云南文化中得以脫穎而出。
白天卷起衣袖埋頭于耕田中,晚上抹把臉就聚在一起哼唱亨德爾的《彌賽亞》、貝多芬的《歡樂頌》、舒曼的《茨岡》等西方經典合唱曲目,這讓人想來多少有些錯位的景象,卻是小水井村村民們的生活常態。隊員們并非只是朋友,而是有著血緣關系的親戚或者朝夕相處的近鄰,他們白天在田里忙活,入夜就歡聚在一起唱歌。他們物質貧乏卻笑容自信,生活艱辛卻從歌聲中透著陽光般的樂觀豁達。
“為了這次上海演出,合唱團要提前到昆明排練2天,我們去村里接的時候,他們剛從田里出來,全身都是泥,真的是地地道道的苗族農民。”蔣明初坦言,歌唱讓村民們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充實和富足,這份財富讓小水井村至今保持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或許如同作曲家萬里初聞合唱團的歌聲時所說的:“一群農民能唱得那么好,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雜念,內心干凈。”
“原生態”的古老唱法
當然,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的演唱亦獲得專業肯定。據蔣明初透露,曾經拜訪過小水井村的一位德國領導人,在聽了農民們演繹的西方經典后感慨:“沒想到,美聲在搖籃時期的最古老唱法,竟然保留在了中國云南一個深山中。”在他看來,這是一種與現在舞臺上盛行的意大利美聲不同的演繹方式,歌聲不張揚,情感從內心流淌而出,自然醇美。
據悉,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目前分為2支,團員超過40歲的便自動“升級”到2團,以保證1團能及時招收13歲以上的新鮮血液。而此次來滬演出的45人合唱團正是來自中青年成員居多的1團。
值得一提的是,小水井苗族合唱團在音樂會中帶來了亨德爾的《哈利路亞》、舒曼的《茨岡》等幾首西方經典。而上半場,云南省歷屆央視青歌賽榮獲“原生態”金銀銅獎的歌手李懷秀、李懷福、達坡瑪吉、小阿鵬等帶來《海菜腔》《酒歌》《想妹調》等少數民族經典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