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10周年。國粹古琴在沉寂100年后,于本世紀初開始復蘇,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江浙等地“火爆”,并在全國呈蔓延之勢。
日前,“桐雨茗煙兩省三地古琴交流演奏會”在哈爾濱市舉辦,來自長春、吉林和哈爾濱的古琴演奏家和愛好者共50余人參加了本次交流活動,走近古琴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給人們帶來的妙不可言的心音。
無功利色彩 只為怡情養(yǎng)性
“桐雨茗煙兩省三地古琴交流演奏會”是在哈爾濱市黃河路的一家茶莊舉行的。兩架古琴靜靜地安放在那里,在茶香繚繞中,省實驗中學高二學生趙子天首先走上前來,輕撫古琴,演奏了一曲《梅花三弄》,曲子如泣如訴,時間似乎在音樂中慢了下來。
趙子天說,他中考后到揚州旅行,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了古琴演奏,于是便與古琴結下了不解之緣。回到哈爾濱后,他在龍江琴社學習了一年半,已經可以彈奏《憶故人》《梅花三弄》《孔子讀易》等幾首曲子。趙子天說,學習古琴的人都是從心里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古琴完全是出于愛好,沒有功利色彩。彈奏古琴能讓人的心靜下來,同時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哈師大文學院古代文學教師、慕雪琴社指導教師劉斌說,2003年對古琴來說是新生之日,那一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后,古琴經歷了10年的興盛,尤其是2008年,在奧運會開幕式上彈奏古琴的恢宏場面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的古琴。
劉斌介紹,哈師大文學院的慕雪琴社從2010年開始至今已有100多名學生學會了彈奏古琴,現在每周三下午都有琴社活動,學生們學習古琴的熱情非常高。
樂器“活化石” 琴價逐年走高
在這次演奏會上,琴音悠悠,茶香裊裊,文人雅士撫琴彈奏,頗似一幅現代文人雅集圖。
長春絲廬琴館館長張海鵬說,我們在古籍中見到的“琴”,都是專指古琴這種樂器,在古代詩詞、小說、戲曲、繪畫等中都能看到關于它的大量描寫,如《詩經》中提到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等。古琴用料講究,制作周期長,名家的琴一年或者幾年才能制作一張。現在,國家重視對古代建筑的保護,導致“原材料”漲價。就拿制琴名家馬維衡的琴來說,四五年前也就四五萬元一架,現在要二十幾萬元一架。因為一架古琴不是幾年的壽命,而是幾百年的壽命。這也是古琴價格看漲的原因。
據記載,歷代流傳下來的琴曲約有三千余首,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通過琴曲演奏流傳至今不衰,如有關孔子學琴的《文王操》、伯牙和鐘子期的《高山流水》、嵇康臨刑彈奏的《廣陵散》,還有代表文人不屈傲骨的《梅花三弄》等。
古琴難學 影視作品中常出錯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黑龍江省已有400余名古琴癡迷者,除哈爾濱之外,大慶、齊齊哈爾、雞西等地都有古琴愛好者,哈爾濱能彈古琴者約有200多人。這些古琴愛好者或者是師徒間相授,或者是朋友間切磋,或是通過網絡自學。此外,在從事古琴宣傳、教學的組織中,影響較大的有三家:龍江琴社、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慕雪琴社、哈爾濱市興華小學。古琴屬于小眾藝術,這是因為其一是“曲高和寡”,了解的人、懂得欣賞的人不多;其二是教師稀缺,目前黑龍江省無一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的古琴教師;其三是各地琴人分散,相互交流困難,影響了古琴的傳播。
劉斌對記者說,雖然古琴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樂器,但是現在很多的影視劇作品中出現了很多關于古琴的錯誤,像《甄嬛傳》中古琴放反了,《三國演義》中演奏古琴的手法不對等等,還有琴箏不分的情況,常常鬧出笑話。
來自吉林競哲琴齋的吳相平說,古琴比較難學,學習古琴不只是技術,而是文化。他認為,作為教師,教授古琴文化內涵大于音樂內涵。
前來參加交流會的哈爾濱市興華小學音樂教師趙玉蓮對記者說,哈爾濱市興華小學在2006年被授予黑龍江省古琴教學研究基地,學校共有古琴50架,每周一節(jié)古琴課,作為校本課程,將琴曲典故以故事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吸引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7年來,學生們的古琴演奏多次獲獎,2007年,該校學生代表黑龍江省在北京“中國心·奧運情長城演奏會”上獲得金獎,2012年在香港首屆琴箏邀請賽上獲銀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