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十月,在香港大會堂“華人女作曲家協會10周年音樂系列——我們的夢”音樂會開幕式上,王強主席一襲黑色裙裝,帶著她一向謙和甚至略帶羞澀的微笑,與前來祝賀慶典的來賓一一握手。她的左右,圍攏著各位蒞港華人女作曲家。舞臺上,當輕盈的琴聲輕輕飄向觀眾席,音樂伴隨“華人女作曲家協會”的十年,把王強帶入回憶與夢想。
王強,華人女作曲家協會的創始人和現任主席。1947年進入膠東軍區文工團,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大學期間與同學合作創作《幸福河大合唱》,榮獲1959年“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作曲比賽”金獎,后留校任教。1991年移居香港,現任華人女作曲家協會主席,香港演藝學院客座教授。因為在音樂創作上成就斐然,作為中國女性作曲家的杰出代表,王強先后入選“世界女作曲家大辭典”和“格羅夫女作曲家大辭典”。
王強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女作曲家,與之同代且專業上稱得上競爭者的,還有中央音樂學院的辛滬光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劉莊。三人創作水平可與同輩男性作曲家媲美,但至今還在從事創作且依然才華橫溢者,只剩王強一人。論年齡,王強無疑是今天華人女作曲家群體中的長者和老一輩;但聽她的作品,王強的音樂卻是從五十年代跨越至今,包含了古典、浪漫、印象、現代甚至后現代……不論是觀念的探索還是技術技巧的玩味,也無論是西洋管弦樂還是中國民樂組合,處處都留下她閃動著華彩的新穎音響。她的創作風格,一反老氣和持重,大膽、獨特、新穎,且富于情趣。
積極躍動的創作激情離不開良好的創作環境。但王強坦言,剛到香港時,她幾乎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我是帶著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光環到香港的, 但這些都不能當飯吃,我要設法掙錢交房租,填飽肚子。那全靠我在部隊文工團工作時練就的多面手和什么活都干的個性。剛到香港,我在學校、琴行、別人家里教作曲、樂理、鋼琴等,就這樣,不到半年時間我的生活就穩定下來。 在香港,我從零開始繼續探索,所以,我將我的《小提琴協奏曲——獻給香港人》編號寫成零號。 香港是一個自由而多元的社會,包容性強,只要你有才華,就能在這個極大的空間中去尋找和探索發展的新路向。當年,我的作品在香港沙田大會堂音樂廳首演,第二天報紙上就刊載了評論文章,從節奏到和聲風格都有很詳細的闡釋。接著,我接受募捐籌款音樂會的邀請,先后寫了兩首管弦樂序曲,到香港幾個月后,就有人委托我寫作品了。《香港經濟報》季刊的一篇文章曾以‘王強的音樂第二青春’來形容我,的確,現在的我充滿了探索的欲望和創作的激情。”
九十年代初立足香港,十年后的本世紀初,開創了華人女作曲家協會。為了讓更多人聆聽和了解女性復雜的內心世界,王強將自己良好的創作勢頭,融入對一個整體創作水平的推動,以組織的形式凝聚全球華人女作曲家的力量。
當時建會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如同王強在十年慶典音樂會節目單上寫下的序言:“2002年華人女作曲家協會成立之初,我們什么都沒有,只有女性做實事的腦筋和一顆母親的愛心及堅韌不拔的性格,一起度過了十年。可以說,我們的會員來自五湖四海,年齡、生活、文化、教育背景等差異很大。在創作中探索、尋找,也是一條艱難、辛苦、孤寂的險路,痛苦、喜悅伴隨始終。作曲家們不計酬勞地盡心為每場音樂會創作,有時一年內有兩場不同形式的音樂會,會員們仍然會踴躍提交作品。女性作曲家們的作品風格多樣,如百家爭艷般顯現各自獨到的特色。雖然風格各異,但也都能互相包容、協調在其中,但求每次音樂會的演出皆有進步,有新人,有新作品也有新意。華人女作曲家協會成立十年,平均每年都會舉辦一場音樂會。”
華人女作曲家協會十年共組織了十六場作品音樂會,王強的創作《小提琴協奏曲零號》,管弦樂曲《喇叭與鼓》《間奏曲》,民族室內樂《賣湯圓》,室內樂《夢幻舞曲》《二重奏》,彈撥樂《春江花月夜》以及雙鋼琴《猜調》等作品,也隨著協會的一場場音樂活動,傳向四面八方。北京資深音樂評論家傅顯舟在聽了王強的小提琴協奏曲后,興奮地寫道:“作品音樂很器樂化,有效果且不乏內涵,是一首難得的好作品……大陸音樂院校出身的作曲家,傳統文化根基更為深厚,情感體驗更為深刻。如果女作曲家老中青三代人作品真要‘較個勁’,我想,姜還是老的辣!”
“2012——我們的夢”,帶著王強和“華人女”的十年創作碩果,將歷史悄悄翻開新的一頁,王強滿懷欣喜地說:“我們的工作開心而融洽,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