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的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一位屬于全世界的俄羅斯偉大作曲家。他的許多作品廣為人知,家喻戶曉,百余年來他創作的優美動人的旋律回蕩在這個世界,不絕于耳。他的傳世之作涉獵歌劇、舞劇、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以及室內樂等幾乎所有的音樂體裁,而且這些作品毋庸置疑是為舞臺與音樂廳而生的,迄今仍盛演不衰。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生涯正值繼古典主義音樂之后的浪漫主義音樂繁盛的時期,他的作品無疑具有諸多浪漫主義音樂的特質,而無論作曲家本人以及同時代的音樂家都把其歸類于民族主義音樂的范疇。他對俄羅斯民族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并通過他天才的藝術實踐創造出了獨特的“俄羅斯的世界音樂語言”。盡管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深深地浸潤著俄羅斯的民族血脈,卻沒有任何人認為它只僅僅局限于俄羅斯本土狹隘的范圍之內,這也是許多其他國度的音樂家無法比肩之處。
1840年5月5日,柴可夫斯基生于比鄰西伯利亞的沃特金斯克省,他的父親彼得洛維奇在那里的一家冶金工廠擔任總督察,他的職務使他成為一個有聲望和經濟殷實的人。此外,他風度翩翩,慷慨好客,人緣也很好,30歲就已成為當時冶金工程技術的專家。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安德烈耶娜是彼得洛維奇的第二任妻子,她的父親有一半法國血統和一半德國血統。她會說法語和德語,有一副好嗓子,會彈鋼琴。柴可夫斯基是他們的第二個兒子,他的上邊有一個哥哥,下邊有一個妹妹和一對雙胞胎。在柴可夫斯基小時候家里常常有客人光臨聚會,有時客人會在鋼琴上彈上一曲,家里有一個能播放音樂的“樂隊箱”,可以聽到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莫扎特的歌劇。幼年的柴可夫斯基就喜歡上了莫扎特的《唐璜》,他成年后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還表示了這樣的心情:“對我來說,《唐璜》是現存歌劇中最美好的歌劇……”。
對可科夫斯基來說,音樂的天分沒有任何世襲與遺傳的因素,或許是母親彈奏的鋼琴以及家里僅有的“樂隊箱”成為他最初音樂的啟蒙老師。
柴可夫斯基5歲時,開始接受正規的教育,母親為他和大哥聘請了年輕的法國女教師法妮,法妮很快發現年幼的柴可夫斯基是個具有非凡天賦的孩子并盡心輔導他,同時也盡量適應他不比尋常的脆弱敏感的性格。在隨法妮學習的四年間,小柴可夫斯基為其日后在學業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學會了流利的法語和德語,同時在此期間也顯露了對音樂異常的興趣與沖動。法妮在晚年回憶柴可夫斯基幼年時的情景時說:“人們所以愛他,就因為他也愛所有人。他的敏感是無限的,人們必須十分小心地對待。他會因為很小的事情受到傷害或感到受辱。他是一個‘瓷人’,一句輕微的暗示,或其他孩子根本就不會理會的微詞,他都會耿耿于懷,使他的情緒變壞。”
1848年,8歲的小柴可夫斯基經歷了一次不小的精神危機,這就是法妮離開他家到別處任教,由于與他喜愛的人分手而引起的憂郁癥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恰逢其時,柴可夫斯基的父親因工作需要遷居到莫斯科,不想到了目的地才發現這里的職位已經被他的朋友占據,因為他曾好心把這個消息告訴過這個朋友。此時,莫斯科又發生了霍亂,他們又不得不舉家遷往彼得堡。母親經受不住兩次遷居的勞頓,把照料孩子的事情托付給她的繼女,不想繼女是個自私和冷淡的人。小柴可夫斯基建立在母親與法妮身上的慰藉在經歷了兩次打擊后,性格發生了更大的變化,心情變得更加不悅。
9歲時,小柴可夫斯基有了新的家庭教師,心情也平靜了下來。10歲時,母親送他到彼得堡的法律學校去讀兩年的預科,以便進入法學院深造。而在這里與母親分別時,柴可夫斯基曾絕望地要阻擋住母親的車輪,此后,這次與母親的分別成為了他一生的夢魘。
柴可夫斯基早年的音樂經歷幾乎是無聲無息的,他的弟弟這樣回憶道:“這個男孩很早就具備了卓越的聽力和音樂記憶力,母親教給他基本音樂常識后,這個五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在鋼琴上演奏他從‘樂隊箱’里聽到的音樂。他對彈鋼琴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常常要強迫才能把他從鋼琴上拉下來……直到這時,父母才開始重視孩子這一無法改變的愛好,并認真考慮他在音樂上的發展。他們為他請來一位女鋼琴教師,不過她的音樂素質相當低下,使小可科夫斯基記不起她彈奏的什么曲調和什么作品,每堂課之后都會情緒低落……”而幸運的是,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期間,有機會能和優秀的鋼琴家上課,并接觸到了格林卡的作品,這對他日后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進入彼得堡法學院,標志著柴可夫斯基的童年生活的結束。評論家認為:“我們不能說他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只能說是一個陰影籠罩中有過一些閃光的童年。”
在其后的日子里,柴可夫斯基按照父母的意愿,在彼得堡的法學院畢業后在司法部謀到了一個小官吏的職務,而在此期間他從未間斷過鋼琴與音樂的學習。直到后來,由于得到彼得堡音樂學院創建者安東·魯賓斯坦,以及作為俄羅斯“五人團”領袖的著名作曲家巴拉基列夫等人的鼓勵與支持,終于走上了職業音樂之路,以莫斯科音樂學院音樂理論教師的職位投身作曲,并鑄就了彪炳史冊的音樂成就。
柴可夫斯基童年形成的靦腆、封閉、抑郁的性格一直伴隨他的一生,盡管他給后世留下了無以數計的美好旋律,但他經歷的婚姻的不幸、與他的資助人梅克夫人由長期通信建立的友誼,直至以悲愴的感情結束生命的最后音符,都或許與他早年的經歷不無關系。
柴可夫斯基1893年11月6日在圣彼得堡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