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那千變?nèi)f化般的音響使它獲得了一種魔術(shù)般的魅力,而正是這種魔力使音樂賦予了一種異乎尋常的神秘感,當這種超越語言的音樂魔力作用于人的神經(jīng)時,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悅、悲傷或諸多的細微心理感受,直至情感的升華與心智的感悟。
當音樂以最原始的形態(tài)進入人類社會時,就曾經(jīng)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從那時起,人類確信只有音樂才是與神靈對話的語言,音樂具有平復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性情,祈求福祉、祛除鬼祟的魔力。音樂與人類最初的對神與天地的頂禮膜拜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直到宗教的形成這種聯(lián)系就變得愈加凸顯與強化了。
原始人利用鳥獸的骨頭做管,吹出尖銳的聲音,鳴金擊鼓發(fā)出令人震撼的音響,巫醫(yī)伴隨著肢體怪異的動作喃喃自語地唱出刺耳的音調(diào);今人隨處可以從清真寺里聽到《古蘭經(jīng)》優(yōu)雅而神秘的唱誦;從高聳的天主教堂內(nèi)傳出《圣經(jīng)》莊嚴且宏偉的合唱,佛經(jīng)的吟唱則具有典型的東方調(diào)式的色彩,在這里人類從音樂中獲得勇氣、心靈的凈化與超脫。
我國《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在大約六七千年前,“葛天氏之樂,三人執(zhí)牛尾,投足以歌八闕”,是說跳舞時,三人一組手拿著牛尾,踏著舞步歌唱,今天漢字中的“舞”字就是從象形文字甲骨文演變而來的,字形就是有兩個人手拿牛尾跳舞的形象。這里所說的“八闕”是指《載民》《玄鳥》《草木逐》《奮五谷》《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八首歌曲,可以想象遠古的華夏先人在樂舞中,念念有詞,祈禱上蒼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情景。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認為音樂起源于阿波羅神,安菲翁和奧菲歐等神是音樂的發(fā)明者。在愚昧的史前時期,原始人堅信音樂具有非凡的魔力,認為它可以治病、凈化肉體和靈魂,能在自然界中創(chuàng)造奇跡。“舊約”中曾記述音樂具有這樣的魔力,如大衛(wèi)彈琴趕走掃羅身上的惡魔,吹羊角和大聲呼喊使得耶利格的城墻倒塌。
當原始的音樂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直到幼發(fā)拉底河與尼羅河流域形成國家時期,原始人的巫術(shù)演變?yōu)樯袷サ淖诮虄x式。自古以來,音樂與這些宗教儀式息息相關(guān)。在古巴比倫和孟菲斯的神廟傳出圣潔的贊美詩的合唱,并以笛、豎琴、里爾琴和響板伴奏。這一切都增進了虔誠的教徒的情感生活,使他們感到自己通過音樂脫離了塵世,更加接近天國與神靈。在歐洲,即使是在中世紀,絕大部分音樂仍然是宗教音樂,如“圣詠”作為天主教信徒在禮拜、祈禱時所歌唱的樂曲,又如在最為隆重的彌撒儀式中不僅有嚴格的禮拜儀式,同時也要由神父或眾信徒用固定的贊美詩或經(jīng)文歌曲,以表達對上帝的贊美與虔誠。教堂還配備有專門的“唱詩班”演唱這些歌曲,并有專門的鍵盤師或管風琴師作為伴奏。巴赫、莫扎特、柏遼茲等許多作曲家都為教堂譜寫過大量的宗教歌曲,流傳于世。
宗教音樂在音樂的發(fā)展,特別是早期的音樂發(fā)端時期,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音樂的這種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似乎賦予了它與神相通的特殊魔力。正如“音樂是天國的語言”這一說法曾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認同,音樂以其特有的神秘與魔力鑄成了自身無可替代的藝術(sh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