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本義是肚大口小有蓋的瓦制容器;與壺一樣是盛酒的容器。區別在于,缶是放在室外的盛酒器;壺是在室內使用的盛酒器。《禮記·禮器》記:“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稍小的缶,也用來汲水,這就是甲骨文“缶”最早字形(上面一個“個”字形,下面一個“口”字形。像三個爪的“手”,提一個容器)的本意?!蹲髠鳌は骞拍辍份d:“春,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使伯氏司里?;鹚粗粒瑥匦∥?,塗大屋;陳畚挶;具綆缶,備水器;量輕重,蓄水潦;巡丈城,繕守備?!闭f的是,在大規?;馂男蝿菹拢诨饹]有燒到的區域,進行消防守備,和滅火準備。“具綆缶,備水器”,“綆”是汲水用的繩子。成語“綆短汲深”,說的是吊桶的繩子很短,卻要打很深的井水,比喻能力小而責任重大,是謙辭?!敖庴尽保褪羌乘吖?,應該是桶的雛形。杜預注:“缶,汲器?!标懙旅麽專骸凹乘咂鳌?。清,段玉裁記:“缶,有小大,如汲水之缶,蓋小者也?!?/p>
很多樂器的前身都是生產工具或用具。打獵的石頭,原始人“拊石擊石”聽聲音,作樂器用。馮諼彈鋏而歌,鋏就是劍。作為樂器的“缶”,就是生活用具裝酒的小缸、汲水的瓦罐。如果生產出來的缶只作樂器使用,那對它就增加了“好聽”、“能敲”的要求。僅就造型,它同樣可以裝酒、汲水。陶是中國文化的起源元素,陶罐、瓦罐是中國人至今還在使用的生活用具?!按伞保–HINA)是外國人稱“中國”的語音、語義元素?!对娊洝り愶L·宛丘》載:“陳一之十二,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坎坎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翳?!边@說明,早在春秋時期,缶已作為常用樂器使用,而且鼓、缶是不同的樂器。
樂器缶,一般作為伴奏樂器使用,“以四杖擊之”。先從中原傳至西域,中原少用后,西域仍在用,被秦繼承,成為秦的特色樂器。《舊唐書·音樂志》記載:“缶,如足盆,古西戎之樂。秦俗應而用之。其形似覆盆,以四杖擊之?!斌?,中空,擊腰部發聲如罄?!墩f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謌。”當時,唱歌一般要用缶伴奏。《易經·比卦》記:“不鼓缶而歌,不好?!?/p>
由于缶的歷史久遠,現今留下了與缶有關的很多故事。
李斯《上書秦始皇》:“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薄稘h書·楊惲傳》記:“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逼渲凶钪氖恰扒赝鯙橼w王擊缻(缶)”。
趙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愿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使藺相如奉璧入秦,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把和氏璧拿給宮女及左右的人傳著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說:“璧有瑕,請指示王。”持璧,倚柱,“大王無意償趙王城”,“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秦王恐破壁,忙道歉,叫人“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碧A相如以齋戒為辭,派人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秦臣要殺相如,趙王不許,而“廷見相如,禮畢而歸之?!碧A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賢大夫。其后,秦趙“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藺相如陪趙王。趙王派廉頗“盛設兵以待秦”。澠池宴會,秦王借酒性,叫趙王“鼓瑟”,秦御使書:“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請奏盆缻(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坝谑窍嗳缜斑M缻(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于是秦王不擇,為一擊缻(缶)”。相如召趙御史書:“秦王為趙王擊缻(缶)”。秦臣要請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也請秦咸陽“為趙王壽”。廉頗布有重兵,“秦不敢動”。即歸趙國,藺相如被“拜為上卿”。
如此簡單又不簡單的樂器“缶”,引出了許多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
可見,古代缶是圓形的,是從腰部擊打發聲的樂器。從上往下擊打的應該是鼓。鼓與缶是兩種不同的樂器。鼓和缶都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