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的鋼琴藝術史上,有一位大師的光芒異常璀璨。為了表彰他對表演藝術的杰出貢獻,美國政府曾授予他自由勛章;英國王室曾授予他二級騎士勛位;荷蘭皇室曾賜予他荷蘭拿索騎士團榮譽,并將一種新培植的郁金香以其名命名;1971 年,他榮獲丹麥年度音樂獎與法國雷吉昂·德·努彭勛章;1972年,他又獲得法國藝術院院士頭銜……這位集諸多光環于一身的鋼琴大師便是:美國《時代》周刊在評選20世紀最為杰出的四大鋼琴演奏家時名列榜首的現代鋼琴泰斗、美籍波蘭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
魯賓斯坦1887年1月28日生于波蘭羅茲,5歲登臺演奏。他的第一位正規的鋼琴老師是阿道夫·普雷齊納(Prechner)。后來,他被送到華沙,師從亞歷山大·羅伊茨基(Roycki)學鋼琴。1897年他去了柏林,師從海因里?!ぐ退梗€得到羅伯特·卡恩和馬克思·布魯奇的理論指導。1900年,他在波茲坦擔任莫扎特《A大調協奏曲》中的獨奏登臺表演;同年,他在柏林約阿希姆的指揮下再次成功演奏此曲,隨后他在德國和波蘭巡回演出。
1946年,魯賓斯坦加入美國籍。1958年,他在波蘭舉行自己戰后的第一場音樂會。1964年,他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基輔演奏。無論在波蘭還是在蘇聯,他都得到了人們熱烈的贊揚。但是,由于納粹在二戰期間殺害了他的家人,他發誓永不在德國演出。1976年89歲時,他在倫敦舉辦了告別獨奏音樂會。1982年12月20日卒于日內瓦。
魯賓斯坦有著卓越的音樂稟賦及一雙超出常人的大手,正是因為擁有了這雙在鍵盤上張開即可以達到12度的天賜之手,才使他得以隨心所欲地施展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演奏技巧。魯賓斯坦具有極強的讀譜能力及超常的記憶力,據說他能將上百首作品的樂譜存儲在腦海里。無論是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只要稍加視讀,便能夠登臺演奏,即便是那些陌生冷僻的作品,他也只需在趕赴下一場音樂會的途中,將樂譜稍讀幾遍,便能輕而易舉地在演奏會中呈現出來。他的演奏充滿熾熱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流利灑脫而又布局嚴謹,細膩而富于詩意。曲目極為廣泛,尤以演奏肖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見長。魯賓斯坦被稱為“最正宗的肖邦”,他一生不斷地錄制肖邦的作品,使自己的氣質與肖邦的氣質真正合二為一。他的演奏有溫暖親切的抒情、敏銳的分句、豐富的音色與濃郁的詩意。除肖邦之外,他演奏的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都注重于抒情性,有自己的特色。 他說:“我彈琴時譜子在腦子里一頁一頁地翻過去,我甚至看得見譜子上咖啡的污跡。”其驚人的才華和充沛的精力常使人大為震驚,且不得不為之嘆服。
魯賓斯坦不僅是杰出的鋼琴家,也是杰出的室內樂大師,他與海菲茨、富爾曼組成的三重奏被稱為“百萬美元三重奏”,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室內樂團之一。他還與“瓜納里”四重奏團成員合作組成鋼琴四重奏、五重奏,錄制了大量優秀唱片。
從第一次在柏林登臺(1900年12月1日)到倫敦的告別音樂會(1976年5月31日),魯賓斯坦讓本世紀鋼琴樂壇為之著迷。這位彈起琴來不慌不忙的矮胖男人,身上有歐洲波希米亞人白發、寬下巴的外表及神似猶太人的側影。他的左腿在琴凳下曲彎成相當優雅的角度,右腿則放在樂器的“靈魂”上。他和阿勞都是音樂舞臺上的紳士,都是舉止優雅的大師。有些鋼琴家以個人化的風格橫掃鍵盤,魯賓斯坦卻只是彈奏鋼琴;有些鋼琴家很勉強或如預期中的把樂曲推向高潮,魯賓斯坦卻只是持續不斷地在琴鍵上演奏,他讓音樂里的每一刻都更加悅耳、更有說服力。他的觸鍵堅實,音符正確無誤,不論是熱情或抒情的樂句都不至于過份夸大。他的音樂是典型的優雅風格,他的生命因研究與體驗音樂而豐富。有人只專精于某些樂曲,他的曲目包羅萬象。
魯賓斯坦是一位非常全面的鋼琴家。他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作曲家的作品都有著深刻的研究,并能將其同樣演奏得精彩絕倫。他的演奏粗獷中帶有細膩,他的音色明亮而華麗,他對樂曲的詮釋總是帶著高貴的氣質與特有的浪漫。他對肖邦的音樂具有權威性的理解,他所演奏的肖邦可謂是空前絕后的珍品,其指尖流淌出的是波蘭人所特有的力量與熱情。有人說魯賓斯坦在演繹肖邦作品時,與其說是他在演繹肖邦,還不如說他是在借肖邦的音符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眷戀。從這一點上看,魯賓斯坦的演繹確實要比別人多了一份坦然。
優雅、有自我見解正是魯賓斯坦詮釋協奏曲的本質,從圣·桑熱鬧的《g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小時候在柏林演出的拿手曲目之一)到舒曼《鋼琴協奏曲》裝飾奏與尾聲淘氣的復雜節奏,魯賓斯坦在克利普斯的幫助下,以全然典雅高尚的風格呈現出來。魯賓斯坦曾經在童年時期演奏過格里格《鋼琴協奏曲》,而他在1942年與奧曼迪錄制的第一版格里格《鋼琴協奏曲》是當時銷售量最好的唱片之一。至于和瓦倫斯坦的合作(還有一張他與朱里尼合作的版本),魯賓斯坦讓音樂回歸沉靜不矯情的面貌,整個慢板樂章與終樂章F大調的前奏曲都添加了詩意十足的彈性速度,格里格式的漸慢與休止符不失動力與結構張力(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如果說魯賓斯坦重錄柴可夫斯基是為了彌補1932年與巴比羅里合作版本力量上的不足(或許這是萊恩斯朵夫最重視的一點),1963年的版本的確是更接近魯賓斯坦的觀點。樂曲的裝飾奏富有沉靜的優雅精致及現代感,保留了樂曲的優越之處;同樣,簡樸的小行板也有同樣的效果。詼諧曲樂章的前奏是多么有活力,魯賓斯坦很少使用踏板,木管與左手的“撥奏”會讓人產生是大提琴在演奏的錯覺(第四十小節),藝術效果十分超群。
“魯賓斯坦的演出有其天生特質?!庇饶菟埂げǖ俳z(Eunice Podis)告訴薩克斯(Harvey Sachs):“無論彈什么音樂,他的音樂品味都相當有說服力。我從來沒有聽過一位鋼琴家能做到如同魯賓斯坦般的‘水平線’,他的旋律線很長,這是你幾乎不可能聽到的,而這也是他最受人贊賞的一點。你總是會聽到非常長的圓滑線。魯賓斯坦演奏鋼琴的時候,你會覺得世界是一個還不錯的地方,而你也會變得更好一點?!绷钊颂兆淼囊羯⑿膳c節奏細微的變化、有條有理是魯賓斯坦演奏肖邦作品的特色。對魯賓斯坦而言,肖邦應該屬于古典樂派作曲家,而非浪漫派。魯賓斯坦在錄音室錄過四次《肖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1931年與巴比羅里,1968年與奧曼迪),也留下過影像作品(1975年與普列文)。魯賓斯坦與瓦倫斯坦在第一樂章結尾部分的莽撞處理態度有所沖突,干燥的管弦樂團讓人不敢恭維,速度也過于飛快。鋼琴部分的動態對比極大,裝飾音配合著奇特的低八度高潮聽起來輕松有趣,再加上慢板樂章有如歌劇宣敘調的戲劇性,與低音管間難以想象的美妙對話,魯賓斯坦的音樂內涵不在速度,而是音樂色彩以及情感流露的音符及旋律線;他讓音樂更加光彩耀眼,完美的左手分句使音樂像是一首詠嘆調與舞曲。
“對藝術而言,完美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完美出現的同時也代表著死亡。在我的觀念里,一場真正好的音樂會(或許我曾經演奏過這樣的音樂會,或許沒有)就像一扇小窗,它希望有更好的東西出現,即真正的快樂。這是我的夢想,我的白日夢,我希望能在音樂會后告訴大家:‘你們還有耐心聽我再彈一曲嗎?我希望我可以彈得更好,就是現在!’”
雖然被稱為“最正宗的肖邦”,但魯賓斯坦的演奏范圍并非僅限于此,其曲目的選擇異常廣泛,無論是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以及19世紀的浪漫派,還是德彪西、拉威爾、席曼諾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和西班牙、南美作曲家的曲目,幾乎都上過他演奏會的節目單,且都因其極富創造性的演繹而獨具一格。尤其他所詮釋的貝多芬,更能將之與他超逸的詩意、鮮活的靈感與極富生命力、浩瀚無邊的想象力完美地合二為一。晚年的魯賓斯坦,在其高超的技巧中,更多透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芒,琴音真摯,溫暖人心。
魯賓斯坦是一位個性鮮明的音樂家。他以其精湛的技術、豐富的表情,率直而深刻地揭示著每一部作品的思想內涵,同時也是在誠懇且從容地講述著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故事。對于胡洛克(Sol Hurok)來說,魯賓斯坦是最后浪漫派的第一人,黃金時期的偉大君王,也像個有直覺力、帶有貴族氣質的即興詩人,他讓自己與藝術更具感染力并合于大眾的品味,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演奏必須要有情感,他時常抱怨戰后這一代“少用頭腦,也不行動,他們害怕感受,害怕犯錯。如果你用充滿情感與愉悅的語調說話,有誰會不在意你說了什么?鋼琴演奏的生涯并不安全,但是這個不安全是必要的,掌握機會、掌握發生的每一件事,這個世界不喜歡膽怯的人。誰演奏鋼琴可以永不犯錯?誰想永不犯錯?投入!把自己全心投入藝術與聽眾當中,沒有人能抵抗這個。如果你還沒有瘦了五磅、流失十滴血,你就不能在音樂會上演出?!保▉啿薄げ樾?,《鋼琴家的話》1957)?!耙魳芬苊夂翢o情感。沒有人能說服我去聽一場不能讓我產生情感共鳴的音樂會或演出。我寧愿到咖啡店喝一杯上好的咖啡再點上一支煙,對我而言,這才有真正讓人快樂的情感。音樂必須有感染力?!?/p>
魯賓斯坦年輕的時候經常周旋在歐洲皇室的王公貴族間,他們都喜歡他,因此魯賓斯坦在法國或拉丁美洲等地的演出都非常順利;由于和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同姓(但是沒有親戚關系),魯賓斯坦與俄國人間的往來也沒有困難。盡管一絲不茍的德國人也出了像達貝爾、布索尼這樣的鋼琴家,他們仍舊無法接受魯賓斯坦“不標準”的彈琴手勢;英國人與美國人則在聽完彈錯百分之三十的音樂(魯賓斯坦自己也承認)后希望能退還票款。魯賓斯坦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他從一個生活放蕩的紈绔公子(喜愛美食、上好雪茄、美酒、女人更甚于工作)蛻變成真正的藝術家,并在1932年結婚?!拔腋淖冏约旱脑蚴遣幌M约核篮螅腥艘娭姨珪r對她說‘你丈夫是個懶惰的家伙,從沒在鋼琴前做一件正經事’?!笨恐熨x,魯賓斯坦成為一位真正偉大的鋼琴家?!斑@對我來說很重要(雖然要重新大量練習車爾尼、克萊門蒂的練習曲),我開始勤于練習。不過,兩小時、三小時到四小時,這已經是極限。我從來不說自己練琴練了一整天或一個晚上。不,不,不,別去夸大。我重新成為了一個有實力的鋼琴家?!?/p>
魯賓斯坦幾乎等于用聲音寫下自傳,他的每一個樂句、重音、音符、氣氛都是不疾不徐的清晰明確而且簡潔優美。長期以來,魯賓斯坦一直是新音樂的擁護者(斯特拉溫斯基為他把《彼得魯什卡》改編成散拍節奏的鋼琴曲、法拉為他創作《貝蒂卡幻想曲》),古典樂曲則成為他的戰馬。魯賓斯坦毫不顯柔弱氣息的肖邦(他昵稱為“我的肖邦”)就如同他演奏的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典雅卻不多愁善感。對于德國曲目來說,這些特點正是最好的詮釋方法。
由此看來魯賓斯坦不僅是一位鋼琴家、音樂家,更是一位藝術家與音樂哲人,其演奏藝術所具有的特殊質感非三言兩語便可形容。無論是對演奏的態度,對樂器的掌握,或對音樂的整體詮釋,都已達到藝術的極致。當音符從他的指尖如流水般奔瀉而出時,我們所感受到的是魯賓斯坦那高貴的氣度,那氣宇軒昂的浪漫情懷中所蘊含的貴族氣息與英雄氣勢,絕非一般品位的演奏家所能企及。
(日 業 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