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趴在古箏班的窗臺看別人彈古箏,到留學日本成為小有名氣的鶯燕組合,再到回國在同一所高校任教,黃鶯、黃燕這對雙胞胎姐妹一直都在一起。比很多人幸運的是,因為有彼此,她們性格互補,喜悅加倍,悲傷減半。無論是迎接演奏大廳山海般的掌聲,還是面對地震來臨時生與死的恐懼,亦或是體會夜半打工無人知曉的艱辛,兩人最后總能攜手,相伴前行。
在日本尋夢的“鶯歌燕舞”
29年前的正月初八,各家年味還濃。一位父親抬頭看著墻上的春聯,想著剛出生的那對可人的雙胞胎女兒,“鶯歌燕舞”幾個字一下就入了眼。“黃鶯、黃燕,鶯歌燕舞,就是它了。”
姐妹兩人和音樂的緣分是天生注定。從小,黃鶯、黃燕就表現出對旋律的敏感,3歲開始學舞。7歲那年,舞蹈班的旁邊正好是古箏班,兩個小丫頭時常趴在古箏班的窗臺前,目不轉睛地朝里看,“這種樂器的聲音真好聽,彈奏的女孩樣子看起來好漂亮。”她們說,當初就是這樣被吸引到古箏這條路上的。
于是,兩人轉到隔壁班。也許真的是有天賦,她們進步飛速,很快開始出成績。高二時,姐妹倆就赴日本參加了第七屆國際高中生藝術大賽。黃鶯先上場,彈奏的是《林沖夜奔》,緊接著是黃燕,彈了一首《秦桑曲》,評委覺得兩人不相上下,最后在16個國家320多名參賽者中,給了她們并列第一。
隨后,日本高校向這對姐妹發出邀請,2001年,她們留學日本,學習日本箏和日本茶道。
大二時,姐妹倆就組成了“鶯歌燕舞”的組合,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演藝公司開始正式的藝人生涯。在日本9年多的時間里,她們大大小小的演出有400多場,還發行了兩張古箏音樂專輯。
讓她們感到意外和頗為感動的是,日本的民眾對中國的傳統民樂不僅很有興趣,而且很有感情。
一次敬老院的義演結束后,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拉著黃燕的手哭了,老奶奶很有感觸地說:“你們彈得很好聽啊,不知道以后還有沒有機會再聽到你們的演奏。”
“當時就覺得這種被需要的感覺真好,即使語言不通,我們仍然可以用音樂去傳遞很多東西,去感染很多人。”
夢想、失落和地震
剛去日本時,兩人有很多憧憬,什么時候能出現在日本最大的廣播電視機構,也是唯一能聽到中文節目的NHK電視臺呢?走在群馬縣的小路上,她們也會想著將來一定要去大都市東京。
姐妹倆把這些夢想全都寫進了日記本里,沒想到,幾年后通通實現了。畢業那年,她們就站在東京人來人往的大街上。2009年,當她們第一次去NHK的演播大廳錄制中文節目時,簡直就像是在做夢。“太美好了,我們覺得原來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從那以后,她們的事業進入上升期。走在街上,不斷被人們認出,也開始有粉絲找她們要簽名。黃燕說:“這種感覺,就像是自己終于熬出來了一樣。”
2010年下半年,兩人第二張專輯《夢的足音》發行,在這張專輯里,不僅有原創作品還有對日本流行樂的創新改編,黃鶯、黃燕姐妹倆的事業就此迎來一個高峰。
而此時,她們的內心卻有了復雜的情緒。“你在日本越走越遠、越走越高時,會發現好像離家也越來越遠了。我們會突然在某個時刻感到糾結和害怕。”黃燕描述,特別是當舞臺的幕布卸下,兩人回到居住的地方,坐在空空的沙發上時,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
回想那時的心情,黃鶯說:“心里很空,沒有歸屬感,又像剎不住車一樣。如果不是地震,我們沒機會開口回家。唯一想到的是,我們要是出事了,爸爸媽媽怎么辦,那一瞬間,很多東西就放下了。我們是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也似乎忘記了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原來我們還有自己的家,它在中國,在武漢。”
2011年日本“3·11”地震那天,姐妹倆正好在家。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的國家,經常早上就能感覺到床在輕微搖動,姐姐黃鶯還打趣說很舒服。下午1點46分,這次不同以往,房子上下搖晃得厲害,人根本沒法走穩,冰箱也倒了,這是她們遇到的最大一次地震。打開電視,她們才發現日本地圖上全是鮮艷的紅叉叉。“怎么了?怎么了?”黃燕有些驚慌失措,對一旁平靜的姐姐大喊:“你怎么可以這么淡定?”“那是因為你把我的手都要掐紫了,我能不淡定嗎?”黃鶯哭笑不得。
當天通訊中斷,直到第二天才恢復。當母親在電腦屏幕上看到她們的臉時,哭得很厲害,姐妹倆也哭得淚雨滂沱,心里想著:“真的該回家了。”
一下飛機,迎面而來的母親就把兩個女兒緊緊抱在懷里,生怕失去她們。
之后的兩個月,她們平靜地想了很多:這些年的尋夢,事業的輝煌,還有日本觀眾對她們音樂的認同……“不錯,這些讓我們感到幸福,但是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也同樣珍貴。我們終于可以回家了,可以像個孩子一樣,在父母面前撒嬌、哭泣。”
對彼此,永遠都是無可取代
妹妹黃燕說,姐姐只比她大3分鐘,雖然媽媽對她們一視同仁,但無形之中,姐姐一直都是以“姐姐”的身份帶著她。小學時,姐姐得了一個獎狀,她沒得,于是很傷心地趴在課桌上哭。姐姐就連忙安慰她說:“你別哭,我把獎狀讓給你,我跟老師說是你得的,把名字改成你。”當時黃燕特別感動。后來有演出機會,只要一個人,老師說讓黃鶯去,她就會說:“不行,我還有個妹妹,我們要一起。”
姐姐黃鶯說,雖然她是姐姐,但聽了妹妹說的話很開心。這些話她們平時都不會說,自己以為妹妹不知道,原來她都知道。“我有時候會顧慮很多,但妹妹很果敢,會沖在前面幫我去擋一些事情。在遇到困難時,她會站起來說:‘好在我們不是一個人,只要我們倆在一起就沒事。’這種相互依靠、扶持,在日本的生活顯得尤為可貴。”
雖然大學的學費全免,但生活費還是需自理的。兩姐妹來自普通的工薪家庭,從國內帶來的錢大半年就用得所剩無幾。因為不想讓父母操心,她們和很多留學生一樣開始打工。兩人通常是白天上課、演出,晚上就到餐廳打工。也許前一刻,她們還穿著漂亮的演出服站在舞臺中央指尖翻飛,后一刻就要卸妝換上圍裙,站在餐廳的廚房內刷盤子洗碗到凌晨兩點。偶爾,她們也會委屈地直抹眼淚,但相互安慰后,下班時照舊一起騎著自行車,歡快地唱著剛學會的日本歌曲。
出國的9年,她們的關系有很多種,姐妹、朋友、工作搭檔。她們在日本沒有談過戀愛,一來是因為忙,二來也是怕冷落了對方。黃燕會想:“如果今天我談戀愛了,姐姐沒人陪,不是會很孤單?”黃鶯也是一樣。“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對夢想和音樂的追求都在同一個點上,在日本的路才能走得這么遠。”
“你們最大的默契是什么?”我問她們。
“最大的默契是很默契。”黃燕答得干脆。“作曲時,我彈主旋律,她馬上就可以配。在臺上演出,我們倆錯得都是一樣的,別人聽不出來。”黃鶯進而補充。
“那你們有沒有想對對方說的話?”
黃鶯想了想,先開口:“珍惜現在能在一起的時光,妹妹馬上要結婚了,看到她幸福我很安心,也很開心。希望她能永遠這么幸福下去。”姐姐語速漸漸放緩,帶些哽咽。
“該我了,”黃燕說:“很感謝姐姐這29年的陪伴,我也希望姐姐能幸福,有個幸福的小家庭。”
聽到這里,旁邊的姐姐已經忍不住,珍珠般的眼淚落了下來。“紙巾,快!”她起身,從別人那里接過紙巾,邊擦著眼角邊自我解嘲道:“她好‘煩’,問了個好‘討厭’的問題。”眾人聽了皆笑,場面一時溫馨不已。
“在最幼稚的小時候,在最美好的青春期,29年的時間,我們不曾分離。也許今后我們各自有了家庭,但這不會成為我們的距離。我們有相同的喜好、興趣、經歷,一起吃過苦流過淚,一起開心、迷惘、爭吵,我們對于彼此,永遠都是無可取代的。”黃燕溫柔地笑著總結,眼里卻是淚光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