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著一根文雅的手杖,頭戴軟氈帽,穿著條紋襯衫,手搭涼棚遮擋著明亮耀眼的光線,戛納電影節上的葡萄牙電影導演曼努埃爾·德·奧里維拉看上去和任何一位優雅的好萊塢明星一樣沉靜自若。
不同的是,他的經驗無人可比:105歲高齡的他是目前仍在活躍的電影導演中年紀最大的一位。1908年12月11日一定是個吉祥的日子。唯一能像奧里維拉這樣,仍然能在自己經歷的第二個世紀繼續從事創造性藝術活動的另外一位藝術家,或許只有偉大的美國作曲家艾略特·卡特了,他倆恰好是同一天出生的。
盡管耐心可謂導演最大的美德——一個方案塵埃落定或許要耗時很多年——卻很少有人敢說他們能等上64年。奧里維拉的《安吉里卡的奇遇》最早構想于1946年,1952年寫成劇本,直到2010年才在戛納上映。奧里維拉對劇本做了微調,使之涉及全球變暖、經濟危機和環境污染等當下的議題。
影片故事是關于一位年輕的猶太攝影師伊薩克的。他在一個大雨之夜被人叫去給一位剛剛過世的女子拍攝相片。他隨后愛上了這位女子的相片,著魔一般被它吸引。

奧里維拉說:“我在二戰結束之后就開始想拍這部電影。希特勒在歐洲殺害了六百萬猶太人,很多猶太人逃到葡萄牙以便前往美國。猶太人至今仍然受到迫害,就像穆斯林一樣。我們同樣遭遇到了污染、經濟危機、馬德拉和里約熱內盧的暴雨。所有這些事情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它們令伊薩克感到非常不安。”
事實上,盡管奧里維拉也對這些事情抱有樂觀一些的看法,但他同樣相信“我們身處的世界正在經歷著價值的淪喪,令我想到所多瑪與蛾摩拉。我們很可能在同樣的災變中走向末日”。
影片怪異的視角很難歸類。不過其中還是存在兩條線索:畫家式的色彩感和對于影片取景的杜羅河的一種沉思式的、近乎挽歌般的情感。伊薩克沉迷于拍攝那些以老舊的傳統方式翻掘葡萄園土地的勞工們。
奧里維拉本人正是以農民的身份度過了他在安東尼奧·薩拉查獨裁統治之下的歲月,直到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才開始新的創作時期——但是這個不活躍的時期至少給他提供了反思的機會。“我有時間對電影的藝術本性進行漫長而復雜的思考,這使得我之前的那種確信變成了某種介乎猶豫與懷疑之間的新概念。”他在不久之前說。
他的第一部電影拍攝于1931年,同樣在杜羅河取景——一部受到蘇聯手法影響的關于河流周圍人們的活動的紀錄片。他的第二部電影是1963年的《春之祭》——故事背景放置在鄉村社區的一部基督受難題材的影片。
恰恰是在對很多人而言已屬暮年的年紀,奧里維拉卻進入了最富生產力的時期。他在生命最初的四十年里只拍出了三部劇情片,隨后卻拍出了十九部——甚至在1990年代達到每年一部的頻率,并且吸引了諸如約翰·馬爾科維奇和凱瑟琳·德納芙這樣的大牌演員。
奧里維拉說,他覺得好萊塢需要經歷“第二春”。這一點,對于導演本人更是無須多言。他的靈感顯然尚未枯竭,繼2012年的《哥柏與陰影》之后,他已經在籌拍“另一個新的影片方案。但人們永遠無法預知命運帶來的將會是什么”,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