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原因令我不希望在倫敦生活,應該是:天氣和交通。而兩者合而為一的狀況:在冬夜外出去玩。
玩樂場地大多遠離市中心(因為在市中心的娛樂場所都很沉悶)。在3攝氏度飄著雨點的環境下,拖著疲倦的身軀在街上等候巴士半小時,屬于“日常生活”。
某夜跟朋友于深夜兩點由Tower Bridge徒步走到友人位于Columbia Road的家。乘坐巴士的話,不消20分鐘便可到達,可惜,倫敦是一個讓人出乎意料的地方……
不是巴士沒出現,便是巴士暫停使用。
這倒也不算什么意料之外,反正倫敦經常如此。當你于第一個站等不到車,心里的暗涌已出現,當你連續失望于兩個車站,已經可以肯定這一程將會波折連環。街上有計程車,我明白一旦伸出手去叫,什么都可以解決,可是,親愛的,這不是有意義的處理方法。慢慢克服吧,就一直堅持下去。
朋友是當地人,一直領我走捷徑并思考應變計劃,可惜當我們看到車站標示的巴士靠站時間,我倆明白,站著等,不如用走。
就一直走,冷空氣刺激得鼻水一直流,寒風往臉頰一掌一掌地摑,后頸發燙,手腳卻全冰冷。遠看到又一個巴士站到了,我倆避看對方的眼神,一言不發,垂頭繼續走。
居住久了,漸漸明白倫敦巴士的運作,不再大驚小怪,吞一口氣也就忍了,巴士站在身邊擦過,我倆已經無意查看巴士時間表,只管默默地走,手腳冰冷得全無知覺,步伐卻愈來愈快。
那一夜,我倆用跑的速度走了接近兩個小時,抵達友人家之時,已經是凌晨4時,推開門不禁大叫:終于到天堂了!
玩玩玩玩玩!
天亮了,離開朋友的家,拖著疲倦的身軀,想起回家路遙遙,跟同行者互相對望,現在走?
以上例子屬等閑事,從Vauxhall到Brockley,駕車的話車程約半小時,朋友竟試過于深夜花了5小時。
為什么需要動用到5小時呢?我不知道,也沒有人會詢問。這等遭遇,聽多了,也就習以為常,有什么好追問呢?慨嘆一句“今天沒時沒運”便算。倫敦教人學會苦笑。
“總之事情發生了,只能面對和解決,發脾氣和投訴不是對策,集中精神想法子吧。”這是倫敦給人的教育。
也有想過躲進的士溫暖的車廂,然而這樣一來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猶記得臨別香港時跟外婆說:婆婆,我已經決定了。
離開香港這堡壘,咬緊牙關靜待最冷的冬天過去……
“總之事情發生了,只能面對和解決,發脾氣和投訴不是對策,集中精神想法子吧。”這是倫敦給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