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一年365日在打邊爐的我們,固然更加名正言順地圍爐坐,從來講求“不時不食”的日本人,也開始天天吃火鍋驅走嚴寒的生活。
來到京都,雪花肥牛肉與薄切肥黑豚從不或缺,仍然好吃,但沒太大新意。較為有新意的,是野豬鍋。
每年12月,全日本正式開始“野豬期”,拿著獵槍的搜捕者,紛紛進行年度活動,將野豬一一送上餐桌。老饕固然雀躍,野豬則死期到了。這也是“物競天擇”的一個小環節吧。說到底,野豬天性太狂,不擅農耕,樣子又不夠可愛,欠資格當寵物,“兩不像”的形勢下,在人類當道的世界里,注定要挨子彈。
日本各大深山叢林,都有野豬出沒。我在京都府丹波區的美山,看到各大餐館和民宿提供野豬火鍋,便問:“野豬從哪里來?”當地人說:“就在窗外的樹林里。”驟聽起來,方便得像去便利店購物。
野豬活潑好動通山跑,肉質自然結實、帶韌而具咬口,但肉味夠香濃,加上野豬很抵得冷,食客相信吃過野豬肉可以保暖,有助抵御寒冬,所以很受歡迎。用來做金鍋配料,是最常見的食法。究竟是火鍋為身體添溫暖,或是野豬肉提升了體溫,或者是餐館暖氣怡人,一時間都弄不清了。總之,既溫且飽。
在京都市肉食店或京都府公路驛站,可找到冷凍的野豬肉,每500克約人民幣280元,不太便宜。有店鋪以野豬標本作生招牌,也有網上銷售點,以獵人拿著獵槍擺Pose作賣點。整件事情,都帶著血腥與暴力,像好萊塢戰爭片。
原來在許多國家,野豬已被列作瀕危物種,受到國家保護。在19世紀,歐洲諸國的野豬曾經完全絕跡,到了20世紀中期才再度出現。數目少便保護,數目多就又獵又吃—我們對某些動物的價值觀,全在乎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