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供水是油田生產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根據有關水質控制的標準,結合多年來的供水運行經驗,對水廠水質控制的主要環節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加強水質控制的措施。
安全供水是生產生活的基本要求,是一個系統工程,合格的水廠出水水質是安全供水的重要保證。自來水處理過程中,只要某一個環節稍有失誤就可能影響出廠水水質不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根據有關水質控制的標準,結合供水多年來的運行經驗,對水廠水質控制的主要環節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加強水質控制的措施。
1.水源控制
水源水質變化一般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變化和人為因素影響的變化。供水水源原水分別取自付疃河干支流不同河道,經過多年檢測,其水質符合II類或III類標準,水質較好。
自然因素。夏天河水流量大,氨氮、有機物等含量少,藻類較多,每當洪水期或者暴雨之后,常常由于雨水將地面上大量的有機物帶入河中,原水有機物會突然升高。冬天上游來水小,氨氮、有機物含量多,導致原水氯化物、氨氮、有機物等的含量偏高,影響供水。
人為因素方面。水源上游是否存在廢水、廢氣、漏油等,這些均
對水廠的供水安全等造成一定的隱患。
密切監視水源的水質變化。水源水質是影響出廠水水質的源頭。在水廠生產過程中,需要密切監視水源水質的變化情況,及時、準確掌握水源的水質特征,方便生產及時調整與平穩運行。
2.水廠工藝的控制
目前水廠采用的基本上是常規處理工藝(混凝-沉淀-過濾-消毒)或強化常規處理工藝,加強對處理工藝的管理和控制是確保水質的重要保證。
混凝、沉淀階段?;炷?、沉淀階段,水溫、PH、濁度、水量及水力條件等是其主要影響因素。
水溫。在進行水處理時,如果水溫較低,通常絮凝體形成緩慢,顆粒細小、松散,主要是因為混凝劑水解是吸熱反應,低溫水混凝劑水解困難,低溫水粘度大,使顆粒碰撞機會減少,水溫低時,膠體顆粒水化作用增強,妨礙膠體凝聚,影響沉淀效果。為提高低溫水處理效果,常用方法是增加混凝劑投加量和投加高分子助凝劑。
PH值。水的PH值對混凝效果的影響程度視混凝劑品種而異,而要選擇適宜的混凝劑,應結合原水水質和混凝劑特征來定。經過多年的運行經驗,現采用液態聚合氯化鋁混凝劑,原水PH值在7.0-8.0之間,效果較好。
原水濁度。冬季原水濁度底,夏季洪水期原水濁度高。為提高混凝沉淀效果,在夏季原水濁度高時(200NTU以上),采用高效混凝劑,其它時候采用普通混凝劑,能夠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
進水量與水力條件。水力條件是影響混凝、沉淀的重要因素。在混合、絮凝階段,無論是采用水力混合還是機械混合,都要做到快速、均勻。采用水力混合、絮凝時,應控制好進水水量,讓其水力條件盡量符合設計要求,提升絮凝效果,確保沉淀階段的穩定和可靠。
加藥點位置。 加藥點位置對混凝效果有直接影響??剿畯S原來在一級泵房和絮凝池之間的原水管道上投加,通過管道混合器混合,混合效果受原水水量的影響較大。結合設備工藝特點,可設置水井和機械混合,投加點設在配水井機械混合池之前。
積泥。絮凝池、沉淀池積泥對其運行有較大的影響,合理排泥和定期清洗是保證處理水質的重要環節。根據不同的原水濁度設置不同的排泥周期,運用自動控制排泥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和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沉淀池一般每年清洗一次。
過濾階段。過濾是降低濁度保證水質的關鍵。濾池的運行受到沉淀水的濁度、濾池沖洗強度和反沖洗方式等因素的影響。
沉淀水濁度。水源基本采用普通塊濾池和V型濾池,濾池進水濁度控制標準為:≤3NTU的保證率為95%,濾池出水濁度標準為:≤0.2NTU的保證率為95%。
濾池沖洗強度。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濾池沖洗過程中,沖洗強度和濾層膨脹率、水溫、濾料粒徑及比重等有關。為了保證良好的膨脹率,濾料粒徑和比重越大,要求的沖洗強度便越大。當水溫低時,水的比重要相應地變大,砂粒的浮力即變大。這時,就應調小沖洗強度,反之,則應增大沖洗強度。
濾池反沖洗方式。為避免沖洗強度過大和配水系統的損壞而出現跑漏現象,導致濾層達不到規定要求,從而影響水質,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優化反沖洗過程,反沖洗前關閉進水閥門后,先將濾池池內的水過濾,然后再進行反沖洗,適當延長V型濾池氣沖洗時間,減少濾池水沖洗時間。并且每年都要檢測濾池濾砂厚度、濾料粒徑、含泥量。
2.3消毒工藝
合理控制消毒是保證水質安全的關鍵。水源主要采用液氯消毒,氯氣投加量根據原水、沉淀水、濾后水的水質情況而定。當原水氨氮和有機物等污染物較多時,耗氯量會明顯增加;夏季水溫高,細菌、藻內和微生物繁殖快,冬季氨氮等污染物較高,都會增加氯氣消耗;此外,PH、原水氯化物等也會影響耗氯量。目前一般控制出廠水余氯在0.5-1.0 ppm之間。
3.加強水質控制的其他措施
加強設備管理。設備正常運轉是確保水質的重要條件,包括設備采購、安裝調試、運行、維護保養、備件備品管理和報廢等全過程的管理,尤其應當在設備采購(設備定型、設備性能分析)、設備維護保養方面加強管理,確保各項工作的落實和執行,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
改進消毒工藝。在氨氮含量高時大部分采用折點加氯,這在原水受到有機物污染時存在生成“三致”物質的危險,并且投氯過多可能產生氯臭,影響感官。所以現在有些水廠在進行增加預處理或者改用二氧化氯等其它消毒劑的改造,并嘗試采用臭氧、紫外線以及多種方式共同使用的消毒工藝。
提高自動控制程度。水廠應當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高自動化水平。特別是在線儀表的安裝和加氯、投礬的自動化程度方面,最好能夠予以足夠的重視。
加強水質監測。 濁度、PH、余氯,氨氮等指標最好能實時監測,化驗室應當在做好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的項目外,重點對原水水質、消毒劑投加、絮凝劑投加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為生產提供指導。水廠除設化驗室外,班組也應定時、定項進行水質檢驗,及時掌握工藝水質變化情況,指導生產安全運行。
4.結論
通過多年的供水實踐,我們充分認識到,控制好各環節水質是自來水產品質量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健康生活。我們應該在加強水源控制、加強水廠工藝控制上下功夫,進一步改進生產方式,大力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特別要加強制度建設,充分體現“人身安全、水質安全、設備安全”的管理理念,帶動和促進生產方式、生產工藝的改進,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確保水質合格、健康、安全。
(作者單位:遼河石油勘探局供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