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任務之一。優化低效英語作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這一目標的實現。本文通過對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作業現狀的歸納和分析,提出了新型作業模式。新型英語作業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關鍵詞】自主學習;英語;課外作業
《英語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教學重心轉移到“學”,教學活動的設計以任務為驅動,以自主學習為中心。目的在于轉變學生在語言學習中過分依賴教師的情況。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任務之一。英語作業的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這一任務的實現,
一、英語作業現狀分析
當前課外作業一方面是過多過濫,學生忙于應付。目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是課外作業練習太多。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大量的作業是簡單重復、機械訓練,缺乏針對性、探究性。而且因為太多使學生沒有時間深入思考,往往是馬虎應付,老師沒有時間研究性地批閱,往往是簡單查看對錯。這種狀況不僅使訓練難以到位,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而且抑制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忽略了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為:
1.知識面狹窄
作業形式單一、機械重復、作業量大,主要是題海戰術;注重作業程式規范統一,強調語言層面的死記硬背和機械操練,圖“量”不求“質”,缺乏針對性和趣味性;作業內容僅限于英語學科知識范圍,知識面狹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這些問題最終造成課外作業占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出現了厭學情緒。
2.缺乏應用
書面作業是傳統課外作業的唯一形式,即鞏固和運用學過的知識;教師很少甚至沒有口頭作業或其他作業方式,忽視了英語的口頭交際功能和語言的運用能力,長期下來,遏制了學生個性發展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3.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和差異性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目的明確,遵循 “因材施教即分層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為每個學生準備了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被重視、被需要的感覺;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相互抄襲,還給學生們提供了相互學習和取長補短的機會,使課外作業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
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課外作業觀,讓學生在課外有效地、樂意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課堂英語教學效率。我國著名學者吳也顯在他的著作《教學論新編》中指出:“作業系統如果安排得好,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師法。”
二、優化英語作業模式
為了克服低效作業的弊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通過查看資料,總結經驗,努力探索新型的作業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作業有層次性
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時有效地落實新課內容,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輕松愉快的完成作業,減輕學生負擔,我們采取分層布置作業,既根據班內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 差異,將學生分為A組、B組、C組。然后設計有層次性差異的練習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動力。特殊的學生有時可進行個別布置作業。
2.作業形式多樣化
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所以英語作業除書面作業外,有聲作業也是極其必要的。如讓學生聽英文磁帶;朗讀背誦課文;學唱英文歌曲等,在提高聽說能力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另外,布置一些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如利用課外時間,可布置錄音作業,網上搜尋資料,課外調查報告;用英語給老師寫節日賀信(教師節,中秋節,新年)。這些作業都是根據教材中相關課文內容組合安排的,既可以使學生復習和強化所學知識,變機械抄寫為有意義的參與,有突出了作業的實效性。
3.作業內容少而精
多數教育行政人員認為多做作業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方式,所以,作業數量也就成了評價教師的項目之一。事實并非如此,如果教師不加篩選地,隨意地,盲目地加大學生的作業量,往往起不到應有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布置作業時,應認真篩選各種輔導資料,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的作業挑選出來,把那些重復的、機械的、作業去處除,力求少而精。這樣既能保證學習效果,又能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4.適當安排任務型作業
新課程改革明確倡導任務型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能根據學習內容設計各種交際任務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合作編輯英語月報,每月在班級的展示板上展出,累計的成果作為期末的一項評價成績;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編排課本劇,動手自制道具,學期末在班級進行匯演。編排課本劇的過程需要學生的合作、扮演、表達創作和思考,這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大有裨益。它不僅能滿足學生的表演欲沒,而且能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興趣。
三、優化作業的批改和評價
提高課外作業練習的效益,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必須切實改變以往那種匆忙批閱、簡單講評的做法,深入研究和積極改進作業練習的評價辦法,以充分發揮作業練習的訓練、檢測、導向等功能。
1.研究性批閱
在作業少而精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研究性地做作業,自己要研究性地批閱學生的作業。不能只是判斷對與錯、好與差,要善于研究學生發生差錯的原因,以加強作業評價和后續教學的針對性。
2.形成性評價
引導學生總結、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失誤、改正失誤,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發散遷移, 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評時,要及時總結、肯定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和成績,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創新,要善于抓住典型分析問題,歸納方法,并適當進行變式訓練。同時,不只是課堂上統一講評,還要加強個別指導。英語課外作業的評價其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英語學習和改進教師的英語教學。改革單一的評價體制,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
實踐證明,通過改變英語作業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學習負擔減輕了,學習興趣更濃了。課外作業的批改和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肯定自我,增強自信。特別是對于急需鼓勵的后進生,及時到位的激勵性評價,更能有效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200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玉海.2005.英語課外作業的思考和實踐[N]。英語周報。
[3]周曉艷. 2005.英語作業的改革與創新[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4]高學棟.2000.重新思考,設計和評價中學英語家庭作業。F中小學外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