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天真活潑,充滿生機,富于幻想。但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正處于由不隨意性向隨意性過渡的時期。所以只有走進兒童心靈的情境作文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開啟學生智慧的火花。
【關鍵詞】兒童心靈;情景;作文教學
兒童天真活潑,充滿生機,富于幻想。但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正處于由不隨意性向隨意性過渡的時期。這種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決定了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應該從情境入手去設計,才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在我多年的探索總結中,我認為這是因為有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脫離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生活實際,過分拘泥于寫作的格式,過分強化審題,沒有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的情境作文教案。所以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而解決的最好辦法便是情境作文教學。只有走進兒童心靈的情境作文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開啟學生智慧的火花。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逐步探索出一條走進兒童心靈的情境作文教學思路:“感知情境——啟發想象——描繪情境”。
一、精心引導學生感知情境,豐富表象積累
要讓學生作文時能夠寫出具體的情境和氛圍,必須引導他們經歷從“ 感知情境”到“描繪情境”這樣一個較復雜的心理過程。這里的情境,前一個指的是“實境”,即人、自然與社會;后一個則是“虛境”,是經過藝術的加工和感情過濾創造出的情形與境界。
首先,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學生感知的直接對象,學生在感知事物前應蓄情于臆,即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緒準備,在感知事物中要融情于物,調動視、聽、味、嗅、觸等感官去感知客觀事物的畫面、色彩、聲響、芬芳等各種屬性,將自己的情感與意念自然地融入寫作對象中。
其次,引導學生注重表象積累。表象是人腦中所保持的關于客觀事物的印跡所表現出來的形象(畫面)。 為了有助于這些“畫面”積累,我向學生推薦了幾種方法。①“畫面”描述法。 要求學生經常對自己感知或體驗到的印象最深的“畫面”進行文字的描述。②繪畫或照相法。 要求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場景、人物 勾畫出來。
二、通過課堂練筆,訓練想象能力
在情境作文教學中,我利用教材中的課文或閱讀資料作為寫作素材,主要從下面幾方面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首先,進行再造性想象訓練。這種訓練,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知識和表象積累,對所供材料進行想象,從而創造出一種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其次,進行擴展性想象訓練。即讓學生根據一首詩或一篇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點等,在體會原文所創設的情境中展開想象。
再次,進行延伸性想象的訓練。要求學生根據原文的敘述、情節的發展,展開創造性想象,合理推測故事的發展趨向。這種類型的想象訓練多放在情節性較強的記敘文中,因為這類文章常常巧妙安排情節結構,戲劇性地反映人物命運,在客觀上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讓他們馳騁想象,去編寫未發生的故事,去設計人物將來的命運。
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方法很多,還可從對比想象、假設想象、逆反想象等方面進行。
三、精心設計“命題”,指導情境作文
首先,規定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畫面或暗示一種情境。如看圖作文,畫面往往是“特寫式”的,只是反映事物包孕的某一瞬間,它“含不盡之意于畫外”,留有景物和人物的許多空白點,因此,為學生作文創設了能夠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在指導學生寫看圖作文《雨中情》(一位大爺在大雨中蘋果撒得滿路都是,眾人幫助拾起的場景)時,我引導學生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想象:從靜態的畫面中想象動態;從外表想象內心;從動作想象語言;從平面的無聲處想象立體音響;從特寫式畫面想象全景式的事故。這種情境,學生平時有所感知,有著表象積累,一旦入情入境,便會插上想象的翅膀。
其次,虛擬事件。假設一個學生常見的事件,讓學生成為“事件”中的一個人物,設身處地進入角色,合情合理構思情節,言真意切表達情感。
再次,因事造境。創設一個合情合理的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寫出具體可感的文章。如讓同學們根據“調座位”一事,聯系實際,發表議論,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快談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認為“凡事都需要個原則和校準”;有的同學認為“做任何事都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有的認為“做人不能太自私”;有的認為“凡事都應該換位思考”……一場熱烈的人生大討論就在這種輕松的環境里展開了,同學們的熱情如汩汩泉水,寫出來的文章見解獨到、有理有據、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總而言之,走進兒童心靈的情境作文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啟發學生的心智,還能讓寫作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作文成為學生主動樂意做的事情,滿足了學生學習中的情感需求,這也正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我相信只要我們抱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去教學,學生一定能在您的教育下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