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語文學習則是保證其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并不樂觀。教與學仍處在教師疲于苦教、學生糊涂苦學的狀態之中。本文試從文言文教學的現狀談起,分析概括了當下初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并就此提出相應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自主;誦讀;積累
學習文言文可以陶冶學生情感,傳承傳統文化,是學生吸納寫作“養料”的理想途徑。而文言文教學則直接影響到青年一代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既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又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及整體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文言文教學更是成為我們教師課改中的關鍵點之一。
一、當下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問題
新課標規定,文言文教學要達到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但縱觀文言文教學,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并不令人樂觀,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已產生一種恐懼,甚至抵觸情緒。這種狀況主要緣于下面幾個問題:
(一)重字詞理解,輕文章誦讀
文言文年代久遠,學生多感生疏,學習時格外吃力,常為大量晦澀難懂的字詞所困惑。于是,教師就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課堂上字字落實,句句講解,很少留時間讓學生誦讀課文。久而久之,學生無形中也受到影響,認為對文言文的學習只要掌握字詞,死記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充分的時間去朗讀課文。
(二)重課文分析,輕情感體悟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教師中往往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做法,就是按照現代文的教學方法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寫作特點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這種教學方式把一篇完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索然無味,而沒有注意利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引導學生走進作品,去學習文章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領悟體會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三)重教師灌輸,輕學生自學
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不知沿用了多少年。正是這種僵化、呆板的教學模式是導致學生談文言文色變的尷尬境地的根源。學生本來就看不懂文言文,興致不高,而教師又不能因勢利導,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興趣,反而對文言文一味串講、直譯,以致學生的積極性愈加鈍化,只會消極等待,被動學習。日復一日,讓學生去享受文言文樂趣的目標就漸行漸遠。
(四)重課內知識,輕課外聯系
大部分教師對教材所選的文言文極其重視,花了大量的時間精講細講,練習的設計也是殫精竭慮,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學生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這樣做固然是好事,但僅僅這樣做是否就意味著學生已掌握了文言知識,具備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了呢?事實并不是這樣。如果拿一篇課外文言文來考查學生,學生照樣還是不明其義。究其原因,在于我們僅重視了課內知識,而忽視了課外聯系。
(五)重成績結果,輕學習過程
由于考試方式沒變,教師普遍迷信“標準答案”,致使學生在平時訓練中也經常依賴平常積累的背默的知識來應對。如新教材七年級下冊《陋室銘》一課的教學中有“往來無白丁”的句子。“白丁”譯為“平民”,學生答“無文化的老百姓”就算錯。這樣學習主動性漸漸喪失,自我探究便無從談起了。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針對目前文言文教學的狀況,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理念,而不是無味的等待考試方式完全改變。縱觀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式,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革新理念已經成為所有語文教師的共識。那么,在新課標的理念下如何教文言文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收效顯著。
(一)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新課標要求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心理距離,尋找課文和學生現實感觸的共振點,引導學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覺接受美的熏陶。好的導語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能使學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中去。
導語設計,有的可以從題目入手。例如:教學新教材七年級(上)《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時,由于該文內容較為簡單,而且主要人物就在題目上。所以,開始上課時,我就問學生:從這個題目,你會想知道一些什么?學生馬上積極舉手,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
有的可從體裁入手。例如新教材初二下冊的《與朱元思書》一文寫作年代久遠,內容深奧,無生動的故事情節,如果沒有合適的導語,很可能使學生敬而遠之。上課開始,我問:我們已經掌握了現代書信的寫法,古代書信跟現代書信又有什么區別呢?同學們的好奇心馬上被調動起來了。有的可以從文章的中心入手。例如教學韓愈的《馬說》時,我就請同學來填一個成語:“ 到成功”。學生積極性很高,踴躍回答。有的可從文章的主要人物入手。例如教學新教材初三上冊的《出師表》時,我就直接提問:《三國演義》你愛看嗎?你最喜歡的人物是哪位?你喜歡諸葛亮嗎?開門見山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中去。
有的導語可以以講成語和故事入手。例如教學《陳涉世家》時,我就講了“斬木為兵”的成語典故。教學《隆中對》時,我可以講“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入手,把學生順利引入課文。
導語的設計可以各種各樣,千變萬化,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來設計,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指導學生讀注解、查工具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根據文言文本身的特點,指導學生學會預習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類文章的預習都更為重要。文言文預習的關鍵是依靠注釋,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要通過各種方法激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教師及時幫助釋疑,并適時肯定和鼓勵,從而使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不斷建立起自信。
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讀注解。置注解于不顧,上課只會一門心思地記錄老師的講解,結果,教師講得積極性越高,學生記得被動性越強,學習的過程也就越苦悶,成績當然也提不高。如果學會了讀注解,用工具書,學生就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新的發現,從而激發起閱讀興趣。反之,如果連讀注解、查工具書的這種最起碼的學習方法都不會,那根本就無從談及探究學習。
(三)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朗讀
一篇文言文,就像一道菜肴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味,激起學習興趣。一道菜講究香、色、味,一篇文章講究形、意、情。品一道菜需要眼看、鼻聞、口嘗、心悟,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針對文章的特點、主題和情感,作導演式的點撥、簡介,指導學生喜歡讀。教師范讀或利用錄音機、磁帶、影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自覺去讀文,只有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實感,才能激發學生學文言文的興趣。
作為學生誦讀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教師還應教給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如《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中,扁鵲的幾次勸告一次比一次爭迫,而蔡桓公的幾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煩,在朗讀時就要注意語氣和情感的變化。教《陋室銘》時,可以教學生注意準確把握節奏、重音和語調,來進行朗讀。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仙”、“水”、“龍”均可作為重音,以類比來點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托物言志,表達自己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高尚節操。最后一句引用孔圣人的話作結,宜用高聲調。這樣就能使學生體味文章的節奏美,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如蒲松齡的《狼》,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即可以讓學生表演朗讀。學習《〈論語〉十則》則可以讓學生搖頭晃腦讀……如此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在誦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真正樂趣和學到“在讀中譯句解意、析文悟旨、積詞攢句”的真正知識。
(四)在“猜譯”中學會舉一反三,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
翻譯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環節,也是必要環節。這一環節只能由學生自己完成,不是要教師代替。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生受用”。所以要教師在課堂上適當指導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一般分三步,首先對照注解和詞語手冊進行直接翻譯;其次根據現代漢語的特點適當調換順序;最后按照文言文的特點像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則保留就可以了。這種常規方法大多教師還是會采用。在平時的訓練中,思考指導學生采用“猜譯”的方法。
“猜譯”即在翻譯中老師先不講解,也不讓學生參考任何有譯文的配套資料書,只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識對新課文的詞義進行推測猜想。為何要進行“猜譯”?常態教學中對翻譯處理的弱點是著重于獲知,只讓學生得知是什么,以學懂教材為目標,這是“教教材”。而“猜譯”體現了“用教材教”的觀點,把小小的閱讀活動當作是歷練能力的舞臺,讓學生在猜想與推測中增長才干,習得能力。如在學習《童趣》一文時,對于“能張目對日”中“張目”一詞的解釋,幾位學生“猜譯”時認為是“睜大眼睛”,而課文中的注解卻是“睜開眼睛”學生提出了疑問,經過大家的討論,一致認為“睜大眼睛”(即學生猜譯的結果)更符合文義。這樣做,既增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致,又提升了其翻譯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五)擴展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面
學生不僅要學好書本上的基礎知識,還要在此基礎上擴展閱讀面,這就需要閱讀課外文言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以引導,一方面要求學生閱讀與課文同步的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延伸相關練習,例如:教《唐雎不辱使命》時,可以延伸到《晏子使楚》;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可以延伸到《蘇世長諷諫》;教王安石的《傷仲永》時,可以延伸到諸葛亮的《誡子書》這些篇文章具有相似之處。只有這樣才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六)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在教學文言文時,我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學生的自學,同學間的對學、群學,可以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如在教《出師表》,可以以“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對課文進行翻譯,歸納諸葛亮所提建議時,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摘引原句而得出結論,但要進一不深入思考: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最關鍵的是哪一方面,為什么?用“合作學習”,既準確全面學習效率又高。同時為了使枯燥的文言文知識變得豐富多彩,我采取了知識競賽的方式。具體方法是這樣的: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又把預習、講課、復習各個環節中的思考題作為競賽題目,根據其難度確定其分值,各組派出學生或必答或搶答,累積分數,高者為勝。本來沉悶的文言文由于引入了合作與競爭頓時有了起色。同學們躍躍欲試,暢所欲言,都想為本組“添磚加瓦”。
總之,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授學生以“魚”,更要授學生以“漁”;不僅要幫助學生釋難解惑,更要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這是一個長期、逐步的過程,教師要敢于突破應試教育影響的束縛,著眼于學生自我持續學習能力的提高,從點抓起,由淺入深地夯實中學生的文言基礎。也只有如此,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才能由“魚”而“漁”。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劉吉林,王坦.《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北京:人民教育,2004(2)
[3]毛偉.中學文言文教學亟需改革.語文教學之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期
[4]蘇惠濤.把誦讀放到文言文學習的首位上來.中學生閱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三期
[5]孫波.猜譯與朗讀處理.中學語文教學.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第一版
[6]趙志偉.學會學習文言文.中學語文教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