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從語言運用學角度對相聲包袱的組織手段——設包袱和抖包袱作了理論性嘗試探究。其核心觀點為:在轉變觀眾的“期待視野”的過程中形成變向,從而組織相聲語言包袱。通過研究,以期能對幽默語言學運用及相聲語言的研究,向創新及縱深方向發展起到相關推動作用。
[關鍵詞]相聲;設包袱;抖包袱;期待視野;變向
1相聲與包袱
1.1相聲是“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通過說學、逗、唱、抖包袱而使人發笑的曲藝形式”。其中以“說”為主要的表現手段。作為一門語言藝術,相聲面向的是大眾,所“說”的是經過加工的話語,它所追求的交際效果是使觀眾發笑,并在笑聲中獲得教益和審美享受。為了讓相聲語言從書本上立起來,活在演員的口頭,具有藝術感染力,吸引觀眾,完成宣傳、教育、文化、娛樂的任務。相聲語言必須同時具有通俗性和藝術性。而最能體現相聲語言這種特性的,是相聲中的包袱。由于相聲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在相聲中可以沒有情節,但必須有靈魂,它的靈魂就是包袱。
1.2“包袱”是相聲術語,也叫做笑料、噱頭,是相聲中引人發笑的語言。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曾說過“沒有包袱就沒有相聲,相聲的創作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組織包袱的過程。”具體操作情況是:表演者神不知鬼不覺地將笑料一件件裝進“包袱”,然后,偷偷系牢包袱扣子,一旦時機成熟,就突然抖開包袱,使觀眾大感意外,待觀眾回味過來則會失聲大笑,并且在笑聲中又覺得包袱的組織是合情合理的。因此,研究相聲語言的關鍵就是研究相聲中的包袱。
2相聲包袱與期待視野
2.1相聲包袱的組織包括兩個階段:設置包袱和抖響包袱。這兩個階段是相連續的。一般說來,設置包袱是鋪墊的過程,它看起來是比較平常的話語,實際上卻內設“機關”一般都有兩種邏輯發展方向:一是與日常生活交際中,人們的思維定勢,即與期待視野相吻合。另一種方向則是與前者大不一樣的,是對期待視野的“變向”,這個方向才是我們的本意。當觀眾的思路沿著期待視野往前發展,表演者卻突然“抖”出他的本意,大出觀眾的意外。這個過程就是抖包袱。因此相聲包袱的成功組織就必須擺脫觀眾的“期待視野”,產生變向。
2.2“期待視野”也就是觀眾或讀者出于習慣的思維方式對話語產生的心理期望值,也就是其邏輯發展過程中期望呈現的圖景。“這個圖景”可以是一個點,一個層面、一個空間思維范疇。而相聲包袱的組織就是通過設置包袱使話語形成觀眾的期待視野變向的可能。然后通過抖響包袱將各種變向后的圖景放入以往觀眾的期待視野之中,使二者形成強烈的反差對讓人出乎意料,而達到相聲語言運用的藝術表演效果。
2.3形象來說,設置包袱就好比有這樣有一個數列:“1、2、3、4、5 □ ……”在人們運用邏輯常理推導時,可以在期待視野“□”中推出“6”的答案。但是相聲抖包袱時的組織就絕對不能在“□”中出現“6”這樣的答案,也不能出現與“6”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而是要擺脫人們的期待視野,產生“變向”從而形成與“6”既相聯系而又不同的答案,如“□”可以呈現出“-6”,“6”,“6.66”,“ ”,“ ”,“66” “9”(此處不是9,而是6的倒立圖景)”等答案。依據變向的不同形式和結果,我們可以將分為以下三類:
1.順向變化: 如“6”、“6.6”等形式
2.逆向變化: 如“-6”、“9”等形式
3.偏向變化: 如“ ”,“ ”等形式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要在最后階段將包袱抖響,亮出變向結論,關鍵在前面要巧妙地設置包袱,使話語能夠朝向兩個邏輯方向發展。我認為人們在組織包袱時,主要采用了以下兩類語言手段。
3相聲包袱的語言組織手段
1967年,美國語言學家格賴斯提出了交際中的合作原則。他認為交際雙方(并排除一方無交際誠意或是無足夠的交際能力的情況),總是自覺地遵守以下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很多相聲語言的包袱設置過程也就是一個對合作原則的“違背”過程,因為對合作原則的遵循使人們產生了期待視野,所以這種合作規則,是擺脫期待視野產生變向的基礎。以下分而述之:
3.1.對“量的準則”的違背
“量的準則”要求我們,所說的話不多于也不少于一次有效應交際所需要的信息。
(例1)語境:兩個人在商量私人辦學收費問題上引起爭論。乙認為一年的學費應當是一萬元。于是甲便開始“反駁”。
甲:你怎么能夠收人家一萬呢?
乙:那你說收多少?
甲:知識經濟、教育為本,收人家五千就夠了。
乙:那咱們賺得了錢么?
甲:怎么賺不了,咱要——“美金”啊。
乙:你比我還黑呀!
《如此辦學》
3.1.1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包袱對量的準則兩個方面的違背。例1之中的甲已經強調了“知識經濟、教育為本”,其言下之意也就是說明收取費用應當低于一萬元;當其說到“收人家五千就夠了”時,觀眾的期待視野中所呈現的“圖景”自然是只收取人民幣。而作者省去了關于所收幣種的信息,悄悄地設置了一個包袱。當其把省略部分變向為“美金”補充完整時(五千美金遠遠大于一萬元人民幣),抖響了包袱,引起觀眾發笑。通過打破量的準則,讓觀眾在笑聲中更清楚地看到了那些亂收費的人的貪婪、可笑、虛偽的一面。
從以上例子的變向結果來看,例1是“順向變化”(人民幣數量的突破)。
3.2對質的準則的違背
合作原則中,質的準則要求:交際雙方要努力使自己所說的話是真實可信的;不要說自知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包袱的組織過程也是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過程。
(例2)語境:該例主要是講述兩人在進行詩歌文學方面的探討。甲在測試乙對詩句的理解。
甲:“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乙:噢“君子好逑”這句還真聽懂啦。
甲:怎么講?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
甲: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
乙:君子好球嘛!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時候,他們踢得不好,凈輸給女的。
甲:你這都是什么呀?
《詩、歌與愛情》
上例中,乙對《詩經》中的句子加以解釋,結果與觀眾的期待視野大相徑庭。這是因為乙的回答違背了“質的準則”,說出了一系列缺乏事實依據的話,企圖通過“逑”與“球”、“淑”與“輸”的諧音來加以解釋,企圖蒙混過關,結果弄巧成拙。觀眾既可以繞過乙的表面語義既體現乙的荒唐可笑,又可領會到其言外之意,即對中國足球現階段尷尬局面的一種諷刺。通過對質的準則的違背抖響了包袱,給人們帶來笑聲的同時也揭露了問題的實質,起到了藝術審美的功效。
3.3對關系準則的違背
關系準則要求:交際的雙方,說話的句與句之間,層次與層次之間要有關聯,切忌“前言不搭后語”。如違背因果關系、轉折關系、并列關系、層遞關系等等。相聲《電梯奇遇》就是對關聯原則違背來組織包袱的。
(例3)語境:某相聲演員到效率大樓去反映生活困難,結果電梯失靈,被困在4樓和5樓之間,遭遇到的一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風的領導干部。
甲:(學)在這里頭玩兒哪!
乙:這是玩嗎?
甲:哦;深入生活……你可真夠深入的,就露半拉腦袋!相聲演員真滑稽,坐電梯都跟別人不一樣……真是藝術家的風度。
乙:人家反映問題來了……
甲:“先不提那個!你在里頭先給我們來段兒,來,大伙兒鼓掌歡迎!”
這一段精彩的對白以及對違背了關聯準則,在危急關頭,這位領導先想到的不是救人而是調侃取樂,盡說一些毫無關聯的話如:“是來玩的嗎?……真是藝術家風度”,“來一段聽聽”。特別是“先不提那個”是一個明顯違背該準則的語言標志,深刻地揭露和諷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不正之風,將“尸位素餐”的腐敗官員的形象刻畫得入本三分。通過美丑對照,既形成了包袱,又讓觀眾在笑聲之后有所感悟。
3.4“方式準則”的違背
方式準則要求交際雙方說話要清楚明白。要盡可能地避免晦澀,避免歧義,避免啰嗦,避免前后話語風格的不一致。
(例4)語境:兩個地方來的相聲演員在進行詩詞大比拼,誰都想占上風,結果
忙中出錯。
甲:東方風來滿眼春。
乙:西出陽關無故人。
甲:東山老虎吃人。
乙:西山老虎也吃人。
甲:東邊掛羊頭。
乙:西邊賣狗肉。
甲:東家長 。
乙:西家短。
甲:三個耗子四只眼。
乙:缺腿的蛤蟆跳得遠。
乙:什么亂七八糟的。
《說東道西》
上例講述的是一個東部相聲演員同一個西部相聲演員在臺上不肯讓步相互爭論的情景,這段詩詞大拼比的中,兩個均是為了搶占風頭,結果忙中出錯。“雅中帶俗”通過“東家長、西家短”一句過渡先打破前營造的藝術氛圍,突然冒出一些諸如“黃瓜”、“蛤蟆”之類毫不相關的東西,顯得別扭,從而抖響包袱。
3.5修辭手法的運用
修辭在通常情況下是指對語言的修飾和調整,即進行綜合的藝術加工。其中以辭格的運用來組織包袱最為常見。之前的論述中,通過對合作原則的違背來組織包袱,盡管覆蓋面廣,但不能完全概括,所以要借助修辭手法的運用來組織包袱。我們在對合作原則的違背中,也間接涉及了相關修辭手法的運用。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對所有的修辭手法(如詞語錘煉,句式選用、辭格)的全部內容逐一舉例論證,只能從辭格中,選取1例來分析,以求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3.5.1比喻和比擬
比喻指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比擬指依據想像把物當作人寫,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
(例5)語境:兩人在談論中相互挖苦對方。
甲:我說親愛的,那么多長得漂亮的你都不像,偏偏像“馮鞏……”。
乙:咱們親戚過年給我們拉了一車羊來,……往年送的都是“牛群”今年改送“羊群”啦。
《瞧這倆爹》
此段相聲中的兩個包袱均是通過一句話來完成設和抖的過程,甲(牛群)采用的是比喻手法。乙(馮鞏)采用的是比擬手法。通過會話含義,我們可以推導出牛群認為馮鞏長得丑,馮鞏認為牛群,就是一群被當作年貨送的牛,兩個人的明爭暗“抖”,令人忍俊不禁。
4組織包袱應注意的問題
4.1組織包袱不能隨心所欲
一段相聲語言中的各個包袱就像是用線串起來的珍珠,包袱雖然好,但必須同時也能揭示主題,并且包袱與包袱之間也不能是孤立的。以往有些人創作相聲時總是先設好幾個包袱然后再貫穿情節。這樣做是極其錯誤的,這種為組織包袱而組織包袱的手段,難以突出中心,揭露矛盾,同時容易導致觀眾“期待視野”向多極化發展。同時,在相聲包袱的組織中,全文結局處的相聲包袱是所有包袱中最為響亮的一個它是直接為主題服務的。
4.2組織包袱要俗不傷雅
由于相聲脫胎于笑話,從春秋時的俳優到唐代的參軍戲,再到現代相聲,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發展衍變過程。在封建社會,它常用尖酸刻薄的語言嘲弄婦女、勞動人民以及有生理缺陷的人,同時也使用下流粗俗的語言達到人給逗樂的目的。這種缺乏道德倫理意味和充滿低級趣味的笑料難登大雅之堂,只會導致觀眾的反感,同時也降低了相聲本身的審美價值。
4.3組織包袱要深淺適度
從觀眾對包袱的欣賞來講,則是一個填補語義空白的過程。觀眾必須要調動相關的語境知識和依據語面有關線索來進行填補。如果包袱組織得過于深奧,晦澀,含蓄或者前后毫無關聯,就會導致觀眾填補時間過長,甚至是失敗。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包袱抖不響,因為演員不可能暫停表演等著觀眾明白上一個包袱之后才又開始組織下一個包袱。另一方面,如果包袱組織得過淺了,演員還在設包袱的時候,觀眾就已經明白演員即將抖出的包袱,這種“露底”的局面,也會使包袱抖不響。
綜上所述,相聲包袱在相聲語言中是點睛之筆,是靈魂所在。包袱組織的具體手法雖然千差萬別,但都遵循同一條規律:\"擺脫觀眾期待視野,產生變向。\"實現三種變向結果——“順向變化,逆向變化,偏向變化”中的至少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