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大眾傳媒一方面為大學生社會化獲取社會信息、參與社會互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途徑和形式,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有利于社會角色的適應和履行;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化產生諸多的消極影響,需要政府部門、大眾傳媒、學校共同規制,為大學生社會化創造更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作用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社會,各種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國際互聯網等形成的現代化大眾傳播網絡作為一種非正規、非正式的社會教育形式對個體社會化的作用越來越大,尤其是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其影響之深甚至遠遠超過家庭和學校。
一、大學生社會化的特點
所謂“社會化”,即指人一生中在與他人及社會的接觸和互動中形成個性,獲得并履行社會行為規范以及社會角色,以不斷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當一個生命個體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時,僅僅是一個生物有機體,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個體開始接受社會的各種影響,開始了由“生物人”向“社會人”轉化的社會化過程。大學生作為同時代條件下青年中最優秀的一部分,擔負著繼承上一代的事業,又擔負著開創社會發展新局面的歷史重任,加上其自身正處于心理、生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大學生的社會化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1.初級社會化與大學生社會化的脫節
個體的社會化從出生到老年幾乎貫穿一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大學生社會化應是大學生在初級社會化基礎上,通過大學組織環境的社會預應作用,并經個體能動參與社會角色的塑造,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自覺階段。
當前,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一方面絕大多數是中小學12年一心只知讀書做題,其他社會活動少有涉及,艱難擠過高考獨木橋的幸運者,同時又是初級社會化不充分的個體。也就是說他們既沒有完全學習并內化社會對高中畢業生這一社會角色的角色期待,更不完全具有適應并履行高中畢業生這一角色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們進入大學之后又獲得了大學生這一社會期待更高的新角色,家長、學校對他們的期待幾乎是一夜之間由高中畢業生轉變為大學生;大學生自己則由什么都有人管,一夜之間變得什么事都無人管了。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前的初級社會化主要是以家長或教師的贊賞、肯定、懲罰等形式而強化的,然而進入大學之后他們這一階段的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角色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眾傳媒,他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已直接依賴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了。
2.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完成表現出強烈的內化傾向,且在社會化的內容和方式上具有自我選擇的特點
當代大學生具有思想敏捷、眼界開闊、求新求異、富有朝氣、重視自我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新特點。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結構中,自主意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許多人頭腦里沒有“最高指示”,不愿意把自己的腦袋架在別人的脖子上,更不愿意把別人的腦袋搬到自己的脖子上。他們每天接觸到大量的社會文化、社會生活信息。這一方面使得他們象吸入新鮮空氣一樣如饑似渴地大量吸收社會知識、社會信息,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有條件對社會化的內容和方向進行自我選擇。我們從大學生選擇人生榜樣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上,就可以看到這個特點。
二、大眾傳媒對當今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由于社會的不斷變革,利益分化導致大眾媒體也存在不同的聲音,大眾媒體的多功能性和服務對象的廣泛性,其傳播的內容也紛繁復雜,如果大學生不加鑒別,一味學習,還會對其社會化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1.大眾傳媒導致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混亂和偏差
我國現階段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階段,西方的各種思潮,國內的各種利益訴求通過大眾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大眾媒體也出現商業化、庸俗化的趨勢,大眾媒體的社會教育功能遭受沖擊和壓抑,大眾傳媒中充斥著大量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并對處于發育期的大學生造成很大的誘惑力,使其價值觀產生混亂或偏差,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國的傳統美德中克己奉公、崇尚節儉已經被商業化的宣傳所沖蝕,資產階級的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泛濫成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建立。
2.大眾傳媒削弱了傳統教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成果
傳統的教育方式,大學生的社會化受到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影響,在這樣封閉性的教育中,大學生很好繼承了家庭的良好家風和教師的師德遺風,很好保留了傳統社會的良好品德和習慣,但大眾媒體以社會現實撲面而來的形式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群體,而且社會的各種矛盾對立、多元文化的傳播,導致大學生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懷疑,進而在思想意識上無所適從,價值判斷不置可否。大眾傳媒在這個方面成為傳統教育的抵消力量,削弱了傳統教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教育成果。
3.大眾傳媒導致大學生現實交際能力和道德判斷的弱化
大眾傳媒的普及,大學生在虛擬領域的交際陡然增多,反而弱化了他們現實交際的能力。大學生對社會交際的期待往往更加理想美好,無法理性地把現實交際和虛擬交際區分開,進而消弱了現實的交際能力。另外,網絡的虛擬空間和匿名制也導致大學生在網絡上以符號的形式出現,削弱了人的道德感和責任感,輕易逃避虛擬身份的責任,網絡空間成為謠言和誹謗的發源地,很大程度上就是網絡空間提供的“不在場”模式弱化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們對網絡的不信任,進而導致人們現實關系的不信任。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有其積極作用,也存在負面影響,我們應該理性對待,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這就需要發揮政府管制、媒體自律、校園引導和學生加強自身媒體修養的合力,把大眾傳媒打造成培養合格社會人的重要環境。
參考文獻:
[1]易立新.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3. 123-128
[2]戰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傳媒環境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 225-229
[3]肖瓊英.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影響[J].湖南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3:150-152
[4]張斌.大眾傳媒與少數民族鄉村政治生活[D].華中科技大學.2012.128-130
作者簡介:
高瑩,出生年月: 1984年12月,女,籍貫:湖北,學歷: 本科,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