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被賦予了三大職能: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了服務社會,大學的本質逐漸模糊。本文提出大學應具有獨立精神,按照學術事業內在的邏輯發展,不做社會的附庸。為大學的定位和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 獨立精神;社會服務;探索真理
一、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形成
美國高等教育家克拉克·科爾曾經指出:“縱觀整個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務于先進文明社會眾多領域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布魯貝克也曾指出:“社會依靠高等學府作為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機構,并作為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資源改進人類生活條件的手段。”隨著社會對大學作用的重視,大學的位置也由社會邊緣向社會中心移動。進而要求大學要面向社會,為社會提供服務,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增強國家實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作用。
20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首倡高等教育要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觀念,并很快得到了其他大學響應,大學遂正式與社會主動結合,從而形成了大學的第三大職能——社會服務。
二、大學逐漸喪失自我
服務社會這一職能,使大學逐步演變為社會的一個服務性機構。更有甚者,要求大學的專業設置,也要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相吻合。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大學的本質變得愈加模糊。
經濟全球化下的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呈現綜合性。為了迎合社會的這一要求,各高校逐漸走向了綜合化的道路。理工科類大學紛紛大量增設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文科類專業;在文科類大學中,純理工科類的專業也開設的如火如荼。全國各地的并校之風更是盛行。但由于資金、師資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新興專業無法形成氣候,原有的優勢專業由于學校辦學理念調整等原因,也無法取得應有的長足發展。最終,各級各類大學都處于“千校一面”的窘境,嚴重破壞了大學教育的平衡。
三、大學是探索真理的場所
大學是探索普遍真理的場所,這一理念自中世紀起就被人們廣為接受。
耶魯大學第9任校長小貝諾·施密特德強調:“大學的意義及價值在于追求真理。”德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雅斯貝爾斯精辟地指出:“大學是個公開追求真理的場所,在大學里追求真理是人們精神的基本要求。”我國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總結自己46年的大學辦學和育人實踐時,也指出:“大學生命的真諦是學術自由,追求真理。”
大學,以求學問道為其本職。如若撇開這一本職,大學就與其他社會機構別無二樣了,大學的不可替代性也將不復存在。
四、大學必須具有獨立精神
大學必須具有一種獨立精神,敢于擺脫外界的束縛,并以引路人的身份引領社會前進。
美國學者A·弗萊克斯認為:“在保障大學的高水準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更有效。”劉道玉教授甚至認為,“大學選址也應和寺廟是一個思路,就是要遠離塵世,靜心地修煉和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五、社會需要具有獨立精神的大學
只有具備獨立精神的大學才可稱作是研究和傳播科學的殿堂。大學師生不僅是社會的公民,更是真理和科學的信徒。任何社會都需要這樣的大學。
李普曼曾說過,“我們必須求助于大學而不是教會甚至政府,因為我們個人或社會行為的成功最終都建立在我們對自然、宇宙的認識之上;建立在關于善與惡以及如何區分善惡、關于真理以及區別真理與謬誤的認識之上。在以往的時代,這些問題的答案看管人是牧師和各王朝的國王、皇帝、朝臣、官吏。但今天,所有這些人都必須讓位給全體學者。”
評價大學對社會的貢獻應著眼于長遠利益。柏林大學首任校長費希特在就職演說中說道:“這所大學的教學和研究以追求真理為主旨,它不是依據政府一時的政治利益和黨派、教派的狹隘眼光來安排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恰恰相反,這所大學是以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以人類進步和人的完善發展,以自由探索真理為辦學主旨。”
注釋:
① Clark Kerr.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② 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 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③ 轉引自眭依凡:《大學使命:大學的定位理念及實踐意義》,《教育發展研究》.2000
④(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版
⑤ 朱九思:《大學生命的真諦》,《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⑥Abrabam Flexner.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Cerma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⑦《專訪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大學之丑:亂、臟、臭》.2007
⑧(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鄭繼偉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⑨ 張寶昆:《人的因素對大學發展的影響》,《外國教育動態》,1988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戴躍儂.《現代大學精神及其建設意義》載《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1
[2]林鳳.《大學的功能與精神》載《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7
[3]唐海燕.《理念與特色:大學的精神要素和核心能力》載《高教發展研究》.2006
[4]劉金睿.《“大學問”——大學的精神本質》載《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
[5]李碩豪.《大學的精神》載《高教探索》.2001
[6]劉亞敏.《自由、獨立與批判:大學的精神執守》載《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
[7]《專訪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大學之丑:亂、臟、臭》載《新周刊》.2007
[8]李海燕,喬東.《世界一流大學的精神文化對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啟示》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
作者簡介:
張長征(1986~ ),籍貫:湖北襄陽,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