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一門科學的鑰匙,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素質教育的呼喚,也是當今教育最響亮的口號。
本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本縣教研室推廣的“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即設疑自探、質疑合探、解疑再探的教學流程,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質疑和探究成了課堂的主旋律,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但能主動質疑的僅僅是班級的一少部分中等以上的優等生,他們似乎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一大部分學生甘心情愿的成了純粹的配角,好像課堂質疑和探究與他們無關。課堂上常出現冷場的尷尬局面。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缺乏信心,害怕出錯。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沒信心,害怕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的問題太淺顯,沒價值而引起同學們的諷刺嘲笑,所以即使自己有疑問也不愿說出來,于是問題便越來越少。②思維定勢,缺乏參與,教師和教材的地位如泰山壓頂,常使學生高山仰止,卻步雷池,多數老師以教為唯一中心,以備考為最終目的,完全忽視了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體驗,是學生無法真正參與。③把脈不準,難找疑點。學生在質疑時找不到切入點,一篇文章不知從何提起。針對此種情況,我采用了以下措施。
一、尊重理解,使學生敢問
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一起進行探索交流,尊重學生的人格 思想 、情感 、個性 以及他們哪怕是極小的創造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即使所提的問題多么幼稚可笑也要給予鼓勵,消除怕出錯的心理負擔,解放他們的思想,對于大膽質疑,敢于求異求新的學生要大加贊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怕說、不說的孩子看到希望。
二、傳授方法,使學生巧問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智者呢?我從縱向和橫向給孩子門介紹質疑的方法。第一步:表層質疑 。就是初讀課文后對課文有大概的了解,可以從課題,字詞及文章的主要內容等方面入手產生疑問。第二步:深層質疑。就是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或文中最感興趣的語段甚至是一個標點、一幅插圖……進行質疑。第三步。聯想質疑。就是文章學完了,可根據全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自己的感悟、新舊知識的聯系等方面進行質疑。學生所提的問題有的是比較膚淺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的,具有較高的思考價值。教師要有分辨高低的能力,把所提的問題進行梳理,逐步培養學生把問題問到點子上,善于在關鍵處提出問題,讓學生在不斷的質疑問難中體驗什么樣的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從而提高問題的質量。
三、創設情景,使學生善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首先有問題意識,要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問題的情景,要善于創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去體驗發現的樂趣。如在教學《將相和》中,初讀課文后我出示了一句話:“他藺相如僅靠一張嘴竟然爬到我的頭上”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要問的?學生紛紛舉手提問:藺相如真的是僅靠一張嘴嗎?廉頗為什么要這樣說?藺相如是怎樣看待這句話的?他是怎么做的?最后結果怎樣?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我在教學中抓住了文中的關鍵句子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動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把學生帶入問題的情景中,使學生產生求知的需要。又如在課堂上通過小故事、 游戲 、聯系生活實際,動手操作…… 組合情景,再現情景。總之,在課堂的啟動階段以問題開路,過渡階段以問題鋪設,合作探究時以問題深入,拓展運用以問題延伸,鞏固復習以問題貫穿。使整個課堂疑彩紛呈,學生問的多,問的巧,問的好。
生活處處是課堂,課堂處處是契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的目光不僅停留在課堂,更要延伸到廣闊的生活空間,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留心,善問多問,讓問題作為開啟自己智慧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