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具體改革目標之一是“學教方式的改革”,即“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網絡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網絡教學以交往方式的交互性,內容的開放性,資源的多樣性等優勢,為開展語言探究式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的課堂是教師在指定的教學目標引導下,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完成教案的過程,學生被捆綁在教材和教案的陰影下。而在網絡環境下的語言探究活動的特點是“源于教材,廣于教材,個性發揮”,為學生在更大范圍了解自己所急切關心,了解的知識提供了舞臺。因此,在活動中形成自己的研究目標,并在網絡中去研究,去發現。這種活動目標不是強加的、預設的,而是生成的,是學生自己探究的結果。
一、設置教學情境,激發探究熱情
網絡課件以龐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傳輸技術,集電影、電視、錄音、錄像等設備于一體,能使自然事物及發展過程等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效地搭建交互式的教學平臺。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創設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情境,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興趣,產生主動探究的動力。
如在教學《黃崎山》一課時,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播放黃山風景區的精美畫面,內容包括黃山四絕、黃山四季、黃山晨夕、動物植物、黃山冷暖等。師導入:“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那么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奇石呢?這時教師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文,在閱讀中感受黃山奇石的美與奇,并結合電腦課件形象感知“黃山石”的奇,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個性參與的熱情被激發了出來。
二、引導自我發現,提出活動目標
自我發現的過程,就是主動探究的過程。在發現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容易產生自己個性化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教學《恐龍的滅絕》,學生自己從網絡上探究,有的學生發現全球氣候變冷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所以選擇了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有的認為行星撞擊地球更容易導致恐龍滅絕,因此選擇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有的則不滿足于課文中提到的內容,從因特網中再搜索進行探究——之后,學生將自己對問題的回答用表單提交到公告板,同時學生也可瀏覽其他同學提交的觀點,起到網上交流的目的。
這段時間的學習允許學生按自己的進度進行,實現了分層教學和個性化學習。這樣,每個同學都可以在自我發現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個性化的探究內容,讓內在興趣成為整個活動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有給予學習者以清晰明確的認知導航,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獲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網絡環境中,師生雙方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已由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信息的組織者,導航者。
三、利于網絡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再是單一的線形結構,而是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每一環節的學習時間,內容和進度,可隨時在網上下載相關學習內容或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也可延伸至45分鐘之外的大課堂中,使得我們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充實。這也把與教學相關的大量課外知識引入語文課堂。
如教學《指春天》一課,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春天,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通過網絡的學習資料庫,調看有關春天的學生習作,兒歌、動物、植物、以及描寫春天的優美句子和詞語。學習資料庫的建立,在于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學生在自主讀書時,獲取與學習主題相關,對閱讀理解起促進和深化作用的學習材料。能使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閱讀的空間。網絡上的資料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多姿多彩的閱讀世界。這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是難以實現的。
網絡不僅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獨特的觀點與感情的機會,也使教師和學生的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內化提高,逐步升華。為語文教學拓寬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展現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這片新的天地里,我們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