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0年,從叢提出“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育在其中所占比重甚低。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學生和教師的觀點,英語教材,師生的英語教學實踐以及英語測試。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母語文化;缺失
1引言
文化在當今的外語教學中已經逐漸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內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而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卻把更多的重心放在西方文化的教學上,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母語文化的教學。2000年,從叢在《光明日報》上提出“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這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忽略已經影響了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2研究背景
在西方,20世紀50年代就有語言學家提出外語教學應該包括文化教學。到了60年代,文化教學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70年代則基本形成文化教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并開始進入應用階段。90年代以后,很多研究者都開始注意到,“文化教學”中應包含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內容。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mshen提出著名的“理解輸入” (comprehensible input)的觀點,其中心內容是知識面越廣,理解力就越強,只有具備廣泛的本民族語言文化知識,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種文化。
在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學者們逐漸提出在英語教學中應充分注意英語國家的文化,推動了文化教學研究的全面展開。但這只是針對目的語文化知識在外語教學中的導入而言。90年代以來,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研究開始逐漸關注“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雙向互動問題。2000年,從叢提出“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由此,中國的教育者們意識到母語文化在中國外語教學中的缺失。許多學者都指出應關注中華民族文化遺失問題,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培養。
3母語文化缺失的現狀
筆者隨機抽取了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測試,通過判斷對錯、選擇、翻譯與寫作三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母語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判斷對錯與選擇部分主要測試學生對母語文化的基本了解狀況,例如四大發明、節日、宗教、朝代的更迭、詩歌和文學作品等內容。大部分學生得分普遍較低,只有20%到40%的正確率。翻譯部分則要求學生根據所給的中文寫出對應的英語翻譯。例如“端午節”、“瓷器”、“太極”、“佛教”“針灸”、“孟子”等共20個詞匯。學生在翻譯中出現了較多的錯誤以及部分的拼寫錯誤。大部分學生表示不能正確的用英語翻譯和描寫母語文化,這一點在寫作部分也得到了體現。
根據問卷測試和調查所得的數據,筆者認為:目前的確存在母語文化缺失的現象。大學英語所采用的教材和測試體系導致了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對母語文化輸入的忽略和學生缺少自主學習母語文化的意識。這使得學生大量接觸外語語言和文化材料,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英語交際運用能力的培養上,而淡化了母語知識和文化的學習。
4母語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以及訪談,筆者認為造成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學生和教師的觀點,英語教材,師生的英語教學實踐以及英語測試。
第一、學生和教師的觀點。從問卷調查統計和分析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和教師都意識到了母語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必要性。然而,學生與教師都不樂意在課堂或者課后增加母語文化的學習時間,以免減少準備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的學習時間。這種矛盾的心理說明師生學習母語文化的意識并不強烈。
第二、英語教材。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61.4% 的學生和77.8%教師認為現有的英語教材中幾乎沒有或者很少有母語文化的內容。筆者對隨機抽取的教材進行分析后得到同樣的信息。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體驗英語》四冊共32個單元為例,包含母語文化的只有4個單元;另一本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商務英語閱讀》,全書共12單元,但只有2個單元包含母語文化。從一方面來說,這些教材的設計滿足了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需求,給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提供和創造了英語環境;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些教材并不能滿足學生進行真正的文化交流的需要。
第三、師生的英語教學實踐。從問卷調查表反饋的信息來看:只有14.3% 的學生和14.8% 的教師承認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會介紹母語文化。75.7%的學生認為自己每周花在學習母語文化上的時間是少于兩個小時。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母語文化。學生認為母語文化的學習對提高等級考試的通過率或者分數沒有任何的幫助。這表明:學生與教師在對母語文化的學習和教授上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他們對英語的學習仍然局限于該門語言及其相關的文化。
第四、英語測試。大學英語等級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被認為是比較重要的一次考試。然而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測試沒有在其中得到體現。因此,在以拿到等級考試證書為目的的情況下,很多學生表明母語文化的學習對他們證書的獲得沒有促進作用,反而減少了他們背誦單詞做題目的時間。
5總結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使學習者越來越英語化,中國的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義務宣傳和弘揚中國文化,在促進雙方的了解的同時確保文化的平等對話。因此,有必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的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通過不同文化的對比教學,保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和獨特性。
參考文獻:
[1]Kramsch,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 光明日報, 2000
[3]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外語教學,2006,(5)
[4]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