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體育的教學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起決定性作用。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初中體育教學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鍛煉技巧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體育鍛煉的參與機會。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做簡要探討。
【關鍵詞】體育意識;初中體育;教學
體育意識是指在漫長的體育鍛煉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內隱性認識,它的培養需要系統的、漫長艱巨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其思想認識上的引導,還應該建立起學生在體育實踐中對體育的認識和看法。學生只有樹立起正確的自我體育意識,才能進行自主鍛煉,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因此,體育教師不能僅滿足于課堂教學,應該多方面的汲取專業知識,不斷更新完善自我,將體育意識貫穿于教學課堂中,加強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選用恰當教材
體育教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實踐教學,另一個是理論教學。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時,要注意選取合適的教材。教材內容需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認識理解體育鍛煉在生命中的價值意義,能夠學習到體育鍛煉的原則、比賽規則和鍛煉技巧,以及如何預防運動損傷和損傷后的處理方法。另外,教材要根據初中學生心理狀態和男女性別的特點,選用合適的教材。由于男生和女生的身心構造上有所不同,特別是針對初中階段女生出現較大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從體育中的矯健美、形體美、運動美的角度出發,對女生進行體育鍛煉教學,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鍛煉。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處于青少年時期,身心發育處在成長期,對所接觸的事物有強烈的求勝心,具有一定的體育活動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設計游戲和競賽方面的教學項目,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這是培養學生產生體育意識和促進體育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體育競賽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對培養學生的鍛煉意識有很大的好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林斯基曾說道:“只有在學習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的興趣。”因此,高年級的體育教學可以增加關于體育項目方面的競賽,充分利用學生的求勝心理來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多舉辦體育活動,例如跳繩比賽、乒乓球賽、拔河比賽等體育項目。同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表揚鼓勵的方式,增加學生正面情緒,進而提高學生對體育這一科目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采用“開放型”教學方式
“開放型”教學方式是指以學生為教學主題,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為目的,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并學會自主構建認知結構,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接受與再加工能力。
“開放型”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思想、教學實踐、師生關系和成績評定等方面都有要求,教師需要將課堂交給學生,接受學生的意見和看法,在進行成績評定時依據學生個體能力進行認定,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新課程改革標準中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充分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再創造性。而“開放型”教學方式的實施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行制定學習目標,切實提高體育教學效率。例如在排球顛球練習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目標個數并努力完成。
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注重整個團體的整齊劃一,整個班集體都要步調一致,這樣的教學方式極大程度的抑制了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揮,而“開放型”的教學方式很好的解決了這類問題,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放寬課堂限制,從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入手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學習,對學生的體育意識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四、注重個體內差異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缺點,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定不能一概而論,采用個體內差異評價的方法,以學生某一時期的發展水平為標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以往成績和現有成績相比較,判斷其成績發展狀況。例如在體育理論課和實踐活動中將學生的進步幅度和努力程度作為評分標準,設立模糊綜合評判法對學生成績進行“優”、“良”、“及格”的劃分。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在綜合考察學生體育成績的發展變化的同時也能夠照顧學生個體差異的培養,能有效挖掘和提高學生潛能。因此,初中體育教學的成績考察可以將學生的進步標準和努力程度作為成績評定依據,激勵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繼而激發學生體育意識的產生。
五、結語
體育不僅僅是一種競技項目,更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健身方式和手段,學生只有樹立起正確的自我體育意識,才能進行自主鍛煉,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初中體育教學可以為學生打好身體基礎,讓其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培養自我體育意識,學會自主學習和鍛煉,養成勤于鍛煉習慣,正確的、規律的進行體育運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寬生.論綠色體育觀的形成——體育教學中如何貫徹終身體育思想[J].考試周刊,2011(3):140-141
[2]楊召軍.淺論初中體育教學中體育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2(40):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