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三歷史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程度的高與低將直接影響中考生的命運與前途。因此,對于初三歷史教學,作為任課教師來講,必須要在教學過程中切實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運用不同教學方法和突進,實現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全面牢固掌握,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促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是廣大初三歷史任課教師亟需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多年的歷史課程教學經驗,淺談了對歷史教學的一些看法,供廣大的初三歷史教師參考。
【關鍵詞】初三歷史;教學方法;思考
一、創建生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于初三學生正處在對事物認知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過渡階段,因此,作為教師方面要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創建情景,讓學生充分地融到濃厚的情景中,讓學生生動形象的情景模式中探知歷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的興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為現代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史實資料以直觀的圖片或者是影視資料展現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直觀的意境中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情境教學模式下學生更愿意去學習歷史,改變了以往教師教歷史就是單靠 “一張嘴”,教師在課堂上將的滔滔不絕,而學生因為過于抽象的歷史知識而聽不懂、學不會的局面。
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開創發散思維
在每一節課,教師應將精心準備好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針對問題去讀書,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結合問題去探知歷史知識,要讓學生有目的性地讀,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增強了學生們的理解、分析、總結能力。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及時表揚有個性、有水平的提問,對有爭議的問題,只要學生說得言之理,教師就要給予肯定;對于說錯的問題,教師也要委婉地評價,肯定其勇氣,指出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久而久之,使課堂形成一種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熱烈氣氛,使學生在和諧的環境里對歷史知識進行生動活潑的探索。
三、營造寬松、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
豐富的教學環境和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擴展了學生學習的信息來源,在這一背景下教師的知識權威面臨著挑戰,這要求教師以誠對待學生。尊重、理解學生,在與學生民主平等交往、溝通中進行指導、誘導、疏導,真誠、親和、愉悅的教學氣氛,才能使學生釋放自主學習的能量。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配合默契能有效地使師生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在思想處于多元化、個性張揚的時代,如何有效處理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歷史老師應和學生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深入到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選取益于學生接受的溝通方式,敞開胸懷,共同探究歷史知識,拉近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輕松、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中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四、注重課堂導入環節,提升學生學習狀態
課堂導入提高學生對本節課程的關注度。在課堂上,由于學生受思維定向的影響,很難一時間從上節課的思維模式中給釋放出來,當面對新一節的課程,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對于這樣的情形,如果教師直接去講授知識時,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對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課堂導入是很有必要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可在課前收集一些能讓學生感興趣并與本節課程相關的資料,讓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快速地從其他思維停留上給收回來,融入到本節課程的學習狀態中。然而,歷史是一種尊重事實真相的學科,必須要用嚴肅的態度去認知它,但科學的認知過程又是用積極主動態度去做研究學習的,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時要特別的注意所選用的教學素材,對于學生引導要起到課堂氣氛活躍而又不失對歷史研究的嚴肅性。課堂導入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
教師如果想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就必須在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上來下功夫。所以,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在傳授好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汲取更多文化領域的知識,使自己的知識更加豐富,有利于在教學實踐中創造出更加先進的教學方式。同時,教師在課余之后,要定期的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教育工作,在培訓中積極地和其他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吸取教學中成功的經驗,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
六、結語
總之,對于初三歷史教學,作為任課教師要積極地教學實踐中探索益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創建生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精心準備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開創發散思維;營造寬松、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注重課堂導入環節,才能切實提升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下將知識牢固掌握。